內容提要:南海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南海問題的顯現與升級有多種原因,其中《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東盟一些國家強化對南海島礁的搶占及加強資源開發力度,以及域外大國的參與及偏袒,是促發其不斷升級的重要原因。一般認為,南海問題包括南沙島礁領土爭議及海域劃界爭議,而處理這些爭議的基礎之一為,必須進一步地明確我國在南海劃出的斷續線或U形線的性質以及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經對各種學說的分析,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性質應為島嶼歸屬及資源管轄線,而其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分為兩類:基于海洋法制度下的水域和歷史權利下的特殊水域,兩者并行不脖,互相補充。為此,我國可根據直線基線的方法適時宣布在南沙群島的領海基線,并運用群島基線制度明確管轄海域范圍,以確保中國在南海諸島的主權和利益。最后分析了解決南海問題爭議的方法,并提出了中國應對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南海問題 斷續線性質 法律地位 海洋法制度
近來,南海問題已成為國際國內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且有繼續發展并惡化的趨勢。南海問題的顯現與升級有多種原因,其中《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東盟一些國家非法強化對南海諸島的搶占及加大資源開發力度,以及域外大國的參與和偏袒等,是促發南海問題進一步升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中國政府針對馬來西亞和越南聯合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2009年5月6日)、越南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2009年5月7日)后,于2009年5月7日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的照會中的附圖(中國南海斷續線地圖)行為,使多國對我國的南海斷續線的含義或性質產生了質疑,并要求我國需明確中國在南海的真實意圖。考慮到中國政府迄今仍未公開清晰中國南海斷續線的含義,為此,本文將結合歷史和法理,重點闡述中國南海斷續線的含義包括其性質及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及屬性,以便為進一步延緩和解決南海問題爭議作出微薄的學術貢獻。
一、針對南海斷續線含義的學說分析
一般而言,所謂的南海問題主要包括南沙島礁領土爭議和海域劃界爭議兩種類型。前者是南海問題的主要爭議,后者為南海問題的次要爭議,但它們兩者之間又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因為,國際法中存在“陸地支配海洋”的原則或理論,所以,只有在確定陸地領土歸屬以后,才可確定具體的海域,并解決相應的海域劃界爭議問題。而在南海問題爭議中,最核心的問題為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性質以及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問題。
(一)國內學者針對南海斷續線含義的學說
鑒于中國在南海劃出及在地圖上標注的斷續線的重要性,中國學者對南海斷續線含義的研究由來以久,中國大陸學者發表了很多富有見地的研究成果;中國臺灣學者也有許多可資參考的相關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無疑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和借鑒。從上述成果并結合其他研究成果看,針對南海斷續線的含義或性質的學說或觀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歷史性水域說。其認為,中國對于線內的島、礁、沙、灘以及海域享有歷史性權利,斷續線內的整個海域是中國的歷史性水域。代表性人物為中國臺灣學者宋燕輝和俞劍鴻、趙國材教授。支持此說的理由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1948年標注南海斷續線的地圖公開出版后,沒有受到任何抗議或反對;第二,斷續線內水域為歷史性水域,不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47條第1款的規定。同時,此說也得到了臺灣“行政院”南海政策的支持,即臺灣“行政院”于1993年4月13日核定“南海政策綱領”時,宣示:“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及東沙群島,無論就歷史、地理、國際法及事實,向為我國固有領土之一部分,其主權屬于我國;南海歷史性水域界線內之海域為我國管轄之海域,我國擁有一切權益。”
2.歷史性權利說。其認為,中國在斷續線內享有歷史性權利,這些歷史性權利包括對島、礁、沙、灘等的主權,以及對線內內水以外海域和海底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同時承認其他國家在斷續線內海域的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自由的權利。代表性人物為潘石英、許森安教授。
3.海上疆域線說。其認為,南海斷續線標出了我國在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范圍,確認了我國至少從15世紀起就被列入中國版圖的南海諸島的海上疆界,在此界線內的島嶼及其附近海域,受我國的管轄和控制。即南海斷續線可以被看作海上疆域線,中國對斷續線內海域的底土、海床和上覆水域的生物與非生物資源享有歷史性權利。代表性人物為趙理海、陳德恭及傅昆成教授。
4.島嶼歸屬線說。其認為,南海斷續線內的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歸屬中國,受中國的管轄和控制;而斷續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則視線內島礁或群島的法律地位確定。代表性人物為高之國、李金明、劉楠來和俞賜寬教授。
應該說,上述針對南海斷續線含義的各種學說,基本反映了我國學者的學術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的共同之處是,中國對南海斷續線內的所有島、礁、沙、灘等擁有主權,對南海諸島附近海域也擁有主權;不同之處在于對南海斷續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存在差異。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性質及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