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菲律賓聲稱對南沙部分島礁擁有主權的論據分析。菲律賓對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提出聲稱,其依據為1978年6月11日菲律賓第1596號總統法令所言的:(1)南沙群島對菲律賓的安全和經濟命脈至關重要;(2)菲律賓與南沙群島最鄰近;(3)南沙群島在法律上不屬于任何國家,是無主地,如果有其他國家提出主權要求,這種要求已因放棄而失效。
其實,菲律賓的上述理由均無法成立。首先,菲律賓不能以安全和經濟利益為由,隨意地對他國的領土提出主權要求,盡管菲律賓為維系社會發展對能源資源需求強烈,但也不許對他國領土主權提出挑戰;否則將混亂國際領土歸屬問題,嚴重影響國際秩序。其次,鄰近不是國際法取得領土的合理方式。最后,南沙群島根本不是無主地,如上所述,“二戰”后,中國政府已從日本收回了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并加強對其的管轄,包括在太平島派海軍駐守,且從未對其放棄。所以,菲律賓針對南沙部分島礁的權利主張是根本無法成立的,也無法改變其屬于中國的歷史事實。
可見,東盟一些國家針對南海諸島的主張(包括先占、繼承、鄰接、放棄等),均無法改變長期以來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而在眾多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中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南海公布的斷續線,為此,以下分析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成形及背景等內容。
(三)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成形及其背景
中國歷代政府強化對南海諸島管理的方法之一為經過調查和勘探后,多次為南海諸島予以命名并在地圖上予以標記,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為,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于1947年12月1日正式公布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共計159個小島或礁嶼;1948年2月內政部正式對外出版注明所有島礁名稱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在其內正式劃有一條U形斷續線,將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均包括在內,并將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明確標出,位于北緯4度左右。這一U形斷續線并不連貫,共分為11段。至此中國南海斷續線形成。
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在南海劃出斷續線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外國入侵所迫。1933年法國軍艦入侵南海(南沙群島)九小島一事,對中國人造成重大震蕩,朝野人士均認為南海諸島主權之維護刻不容緩。1934年12月21日,由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集參謀部、外交部、海軍司令部、教育部、蒙藏委員會組成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召開第25次會議,審定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并公布“關于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對南海諸島的“準標準化”命名,正式將南海諸島分為4個部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在表中列出了南海諸島132個島礁灘洲地名。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這是國民政府公開出版的具有官方性質的南海專項地圖,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出了南海諸島,并將南海最南端標繪在大約北緯4度的曾母灘。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重新審定東、西、中、南四沙群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正式公布了“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其中東沙群島3個,西沙群島33個,中沙群島29個,南沙群島102個,合計167個島礁沙灘洲;并在圖中標繪了11段線,構成U形的斷續線。1948年2月內政部公布《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附圖即“南海諸島位置圖”。
換言之,中國南海U形線雛形產生于法國侵占南沙群島九小島之時;定形于抗日戰爭之后,法國再度侵占西沙群島的珊瑚島和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以及菲律賓企圖將群島“合并于國防范圍之內”的背景下采取的防患措施,目的是為了維護中國政府在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并向世界公布中國政府在南海的管轄海域。即中國政府公布南海U形線的目的是為確定中國對西沙、南沙群島的主權和管轄范圍。
第二,海洋形勢所然。眾所周知,1945年9月28日美國發布了《關于大陸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資源的政策的第2667號公告》(簡稱《杜魯門公告》,目的是建立排他性的資源保護區以及獲取大陸架的利益。此后,特別是拉美國家紛紛采取更加激進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利益海域政策,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采取了比較溫和的政策,公布了以“中間線”方式劃定的U形線,試圖區隔其他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在海域上的權利和利益空間,并保障中國本身在此海域的“歷史利益”。當然,中國政府在南海劃出U形線的行為,并不是受《杜魯門公告》影響的海洋圈地運動,也不是為了擴大在海域中的權利主張范圍;而是在《杜魯門公告》的影響下,加速了中國政府公布南海U形線的步伐,目的是為了維護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和管轄范圍,確保歷史性權利,并向國際社會予以宣告。
那么,中國在南海劃出斷續線的作用及效果又如何呢?為此,我們有必要分析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性質及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性質及線內水域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