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亟需塑造核心價值觀
常言道:“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因此,中國需要從改善國家形象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角度,主動對外發聲,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及時表達中國人的立場、觀點和主張。不過,中國外交要真正贏得話語權,提升軟實力,最根本之處還在于必須擁有能夠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一、中國外交為什么需要核心價值觀?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曾講道:中國鐵路修到哪里,影響力就會到哪里。當前,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特別是在穩步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方面,的確有助于擴大中國在海外的存在及影響力。但是,此類影響力主要還是一種經濟影響力,其所能發揮的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是有限的,并且在很多情況下也是難以持續的。
一位法國教授曾對我講:阿拉伯人到哪里,哪里有清真寺;法國人到哪里,哪里有天主教堂;美國人到哪里,哪里就有多黨民主。他沒有談及中國,但卻給我們留下很多思考。
中國人“走出去”,是不是只有工程和項目?中國一再強調與他國互利共贏,一再表示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歡迎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甚至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爆發后主動地為他國紓困解難,但為何中國卻很難真正贏得人心、很少有真朋友。英國華譽風險管理咨詢公司總裁沙學文先生曾講到,西方人傾向于把中國當“外人”,把中國妖魔化,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價值觀與他們的不一樣,因此就不信任中國。沙學文是一個英國籍的埃及人,他還談到,中國現在使埃及人的錢袋變鼓了,但在爭取民心方面卻沒有多大作為,因此,就很容易產生誤解。
當年歐洲殖民者征服全球,他們一手持劍,一手持經。攻城略地,靠的是船堅炮利;而征服人心,則靠的是圣經、語言和文化。二戰后美國所建立的世界霸權體系,也離不開它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對外輸出。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推動非洲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后推動非洲和東歐國家普遍地實行了多黨民主體制。在后來中亞、東歐“顏色革命”以及前些年遍及中東北非地區的“阿拉伯之春”中,美國所宣揚的民主制度與價值觀也是隨處可見。
歐美國家的努力并非無往不勝,但確實斬獲頗多。僅以非洲大陸為例,現在半個非洲大陸信仰伊斯蘭教,半個大陸信仰基督教。非洲54個國家,使用法語(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的26個,使用英語的25個,使用葡語的六個,使用西班牙語的一個,使用德語的一個,使用意大利語的一個。有些非洲國家,如喀麥隆和赤道幾內亞,同時使用多種外來語。現在非洲54個國家中,除了斯威士蘭、厄立特里亞以外,其他國家都建立了至少名義上的多黨民主制度。雖然一些非洲國家只有民主之“殼”而無民主之“實”,但人權、民主、自由和良治等理念已為非盟及多數非洲國家所接受,這是不爭的事實。
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先生曾講過,中非關系最大的問題是彼此不了解。他主要講的是中非之間在傳媒和語言文化領域的交往不夠充分,認為中國對非洲輿論的影響很有限。我認為,在非洲更深層次的文化、制度和觀念世界里,中國更是明顯處于“缺位”和“失語”的狀態。所以,我一直在呼吁中非關系應該盡快實現轉型升級,由政治互助、經貿合作走向更高形態的人文、觀念、制度和治理經驗層面的交流和互鑒。
中國并不需要學習歐美的做法,因為它們的全球霸業大多包含著流血,即便是世界范圍內的“傳道授業”也大多充滿了脅迫和傲慢,這些理應受到批判。但它們也給了中國重要啟示:價值觀才是外交的靈魂。
長期以來,中國外交主要是一種“民生外交”。中國一直致力于鞏固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利益,一直強調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中國一直推動對外貿易、投資并努力踐行力所能及的對外援助。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民生外交”要比歐美國家的“民主外交”或“價值觀外交”更為優越,也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要。但西方人或許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爭取他國民眾的民心更重要,并對其政策的長遠成效充滿信心。
歷史告訴我們,世界大國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接受乃至尊重,不僅僅因為它為世界提供了貿易機會、發展援助和物質產品,還在于它能夠創造出他人能夠理解甚至認同的新制度、新觀念、新模式以及富有吸引力的價值觀念。毫不夸張地講,中國外交能否具有更為明確、更為系統、更有吸引力的核心價值觀,將是中國能否在大國成長道路上更趨成熟的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