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華民國的闡釋
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新的共和國將如何對待企圖建立獨立國家的西藏和蒙古呢?已經有人指出,各國邊界的調整往往發生于其歷史初期,一旦調整后,邊界將會非常穩定。 我們已經看到了梁啟超和章炳麟這樣杰出的知識分子對蒙古、西藏和回部是否應并入中國提出了質疑。在我看來,民國最初幾年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什么清以來的中華民族領袖沒有作出像奧斯曼帝國崩潰時的土耳其領導人阿塔圖爾克(Atatürk)[4]那樣的選擇?在對土耳其民族主義進行基本闡述的“國民章程”(Misak-i Milli, or National Pact)中,稱“由多數的奧斯曼穆斯林占據的地區(宗教、種族和目標一致)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由多數的阿拉伯人占據、并處在外國占領下的地區的命運應由其公民決定。”另一個類似的脫離權給予了1878年割讓給俄國的一些奧斯曼省份,后來布爾什維克給予這些省份和西色雷斯(western Thrace)自治。 因此,問題就成為:為什么領導辛亥革命的漢人沒有將國家建設的目標集中在文化(相對)相同的內地漢人區,而給予以前的清朝邊疆地區具有獨特族群特性的民族以公民自決權?
滿族婚禮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的爆發,是在漢人“民族自決”的名義下進行的,當時革命旗幟上的十八顆星代表著內地十八行省。不過,在幾周之內,由于前君主立憲派和軍官加入了革命陣營,關于未來共和國由漢、滿、蒙、藏、回五個主要民族組成的新愿望占據了優勢。 其實,在民國時期最初幾個月,有關這一問題的爭論還在繼續,出現了大中國主義和本部中國立場間的措辭之爭。 后一觀點的支持者基本上主張阿塔圖爾克的解決方案:保持內地,但“將其余地區置于可有可無之類”。立憲派的盛先覺說:“聞民黨中有寧棄藩屬而求本部獨立之說,私意極不為然,今之歸國,實為謀統制蒙,藏,回之故。” 1912年初,一篇文章總結了這一論爭(必須指出,這是由一個大中國的倡導者所寫的),其中以如下話語闡釋了內地核心的觀點:“國雖分五大民族,其實有國家之思想,具政治之知識者,厥惟漢族。滿、回已瞠乎,其后,蒙古、西藏狉狉獉獉,混沌樸塞,更不知國家政治為何物。” 本部中國的支持者承認列強覬覦邊疆地區,但認為他們可能會獲得列強不進行干涉的保證,堅持邊疆民族的真正獨立。有人認為,這樣中國就能夠避免邊疆沖突會削弱年輕的共和國。
不過,在民國初年進行的公眾論戰中,主張本部中國論的人顯然是少數。一份外國報紙稱,口徑一致的立足民族主義的新聞界提供了“讓頭腦發熱的愛國者宣泄情緒的安全閥”,而這些愛國者容易接受擴大了的中華民族概念。日本人則經常被指責為支持本部中國的立場,以推進其自身在中國東北的計劃的實行。據說這些日本人當中也包括孫中山的一個助手。中國人里什么人支持這種立場則并不清楚,大概一些團結在十八星旗下的漢族民族主義者支持建立一個本部中國的國家。一份外國報紙稱,“一個高級漢族官員”認為損失蒙古只意味著“少了一個累贅”,這種看法基本上支持了本部中國的立場。此外,中國新聞界經常感嘆民眾對于蒙古獨立缺乏強烈抗議,暗示著許多人并不認為這是個重大損失。倒是有一些商人更希望政府少把他們的稅收用到這些遙遠的邊疆地區,而多用于內地的發展。盡管如此,還是很難發現強烈支持民國應限于內地的言論。不過,與這次確實發生過的論戰相比,本部中國論的闡釋并不太重要。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理解的,是如何看待當時占據主流的立場:大中國的觀點。
1912年元旦,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孫中山闡明了建國的基本原則:新政體將是五族共和,清朝領土上的所有民族都包括在內:“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六周后,清帝退位,公告希望和平和“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傳統的說法稱這種新理想為“五族一家”,這反映在了中華民國的新的五色國旗,五種顏色代表五個主要族群。民國最初幾年,杰出的政治家、文人和軍方領導人組成了一些新的協會,來促進民族和諧和國家統一:共和統一會、中華民國大同會、五族國民合進會等等。五族國民合進會甚至提出各民族血脈相連,在中國古代擁有共同的祖先,看起來他們非常想要樹立起一個不只包括漢人在內的族群血統觀念。
這種新的民族團結說法尚不能完全取代漢族復興和反滿“種族革命”的話語。1911年11月初,在《民立報》的頭版社論中,稱“今我漢愛國男兒一德一心驅除清朝共建民國。天下克復過半而偽京已破滿酋潛逃,復九世之仇雪百年之恥將見…… 彼滿洲人種屠害我族者二百余年,故與彼為寇仇誓在必報先民之恨。是亦人道之當然公里所必許也。將來大仇既報共和成立,則亦必合回臧蒙滿為一國,權利平等永無賊害”。排滿仍被看作是革命的第一階段,但是提倡這一說法的人們沒有認識到這種報復行為肯定會導致以后團結各族的努力復雜化。另一篇文章解釋說,這是一場種族革命,僅僅是因為政府由滿人控制,有必要推翻少數的滿洲人統治。但幾行之后,作者又稱“少數劣等民族斷不能統治多數優越民族。”在革命陣營中,漢人的優越性是不可動搖的。在一篇直接寫給滿洲旗人的文章中,作者談到“這是一場政治革命,而非種族革命”,其觀點雖然并無異常,但是也出現了“國家之半已為大漢擁有”這樣的夸耀話語。它承諾一旦民國建立,漢人對于各族將“一視同仁”,使用了清朝對其臣民慣用的話語。毫無疑問,這種言論表明在新的共和國中,將是漢人掌管一切。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從內亞到海洋:中國的最后一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