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并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新創業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
提 到大學生休學創業,一般人都會聯想到喬布斯與蓋茨,但他們畢竟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少數中的少數,他們的成功是基于其本身的技能、背景、社會關系等等,而不 是因為“大學生創業”。在現實中,由于其自身的閱歷、技能,真正有能力進行技術含量高,市場前途好的創業的大學生是少之又少的。
對于這部分 人,休學的途徑早已存在,即使理由不是創業,也可以其他理由休學。即使不能休學,中途輟學之后,又想重回校園,重獲良好的教育乃至文憑,即便不參加高考, 還有各種高大上的MBA,并不是一考定終生。所以,真正有前途,有錢途的創業,大學生要么堅持學業、創業兩不誤,要么為了更重要的機會而放棄學業,擋都擋 不住,哪里需要鼓勵呢?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要么這種政策是無用的,要么,當這種政策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被這種政策所鼓勵的,絕大多數是那些原本前途不定,錢途暗淡,大學生本人也猶豫不定的低端、低技術含量、高風險的創業。
教 育部的文件提到了開網店。對個體來說,開網店本身無可厚非,靠勞動吃飯,非常光榮,有些網店的規模與前途都非常好。不過,對于一國教育部而言,學生花了四 年時間,花了幾萬元,最后卻鼓勵學生去開網店,這無論如何,不是光彩的事情。難道是因為上了大學會上網,會算賬了?顯然,讀完大學開網店,對大多數學生而 言,是低效率的。教育部的政策本質上是一種補貼,正如政府補貼在其他地方所發生的一樣,補貼導致低效率結果并不奇怪。
那么,教育部搞這種“創業強刺激”是為什么呢?
當前中國經濟,政府為了持續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對經濟的減速保持克制和包容,經濟速度降檔已是“新常態”,GDP增速會徘徊在7.5%,甚至探低到7%左右。
據 估算,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隨著經濟轉型,第三產業的發展,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增強。從當前我國三次產業結構 看,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占比達46.1%,已超過第二產業,這就使得社會經濟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增強,同樣的增速可 帶動更多的就業。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正因為如此,當前就業形勢良好。2013年,我國在經濟增長7.7%的情況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2014年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較低水平。
不過,整體經濟運行中就業良好并不等于高校畢業生就業良好。每年畢業季,各種大學生就業難的新聞都會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49萬,再創歷史新高,明年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
一 方面整體就業情況良好,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類似于經濟學上所謂的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本是指由于經濟變化,導致的勞動力市場的需 求變化,而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從而引發失業。不過,在中國,這種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卻更多的源于供 方,諷刺的是,中國的教育體系正是這種結構性失業的制造者。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劉遠舉:允許休學創業的真實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