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文化 sean 32086℃ 0評論

八 黨化教育中的“英雄故事”

納粹黨化教育的歷史是以黨國歷史為中心的,然后再作歷史的回溯,往過去倒敘。其他黨化教育的歷史大多也采用這樣的“歷史倒敘”法。這種歷史倒敘是為了突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最終方向,這當然是由黨國代表的。過去的,更久遠以前的歷史,它的意義是由歷史終結推導出來的,這就像一部戲劇,結尾不同,前邊細節的意義也會完全不同。黨國戲劇歷史的重要歷史人物(“角色”)是“英雄”,其中黨國最大的首領便是最大的英雄,然后是其他值得效法的英雄人物。例如,納粹德國小學一年級課本中介紹了33位歷史人物,前10位依次是希特勒、興登堡、戈林(納粹副元首)、霍斯特·威塞爾 (Horst Wessel, 納粹活動家,于1930年被殺后,被追授為納粹運動的英雄)、諾庫斯(Herbert Norkus,希特勒青年團員楷模,遭共產黨殺害的烈士)、施拉格特(Albert Leo Schlagete,愛國英雄,被法國人殺害)、奧托·愛德華·韋迪根(Otto Eduard Weddigen,1882-1915,德國海軍的一名海軍上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擔任過潛艇艦長,并在一次海戰中以一艘潛艇擊沉敵方三艘裝甲巡洋艦,成為德國海軍史上最有名的戰斗英雄之一),利茨曼將軍(Karl Litzman,先為一次大戰中的德國將軍,后為納粹將軍,以1914年在波蘭的 ?ód?戰斗聞名,號稱Bschesiny雄獅),薩普·英奈考夫勒(Sepp Innerkopfler, 奧地利軍人,一次世界大戰中在與意大利軍隊爭奪Monte Paterno的戰斗中犧牲),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男爵(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一次大戰中被稱為王牌中王牌的德國飛行員,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xlii]

在納粹黨化教育的歷史中,黨國的“烈士”和“模范”與真正的民族英雄一起并列,凸顯他們的偉大。黨國英雄作為對黨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理應與歷史偉人同樣享受國人的崇敬和愛戴,這是黨化教育和黨化宣傳所共同堅持的。納粹英雄化、史詩化和浪漫戲劇化的歷史成為黨國文藝創作的題材和主題的源泉。德語教科書里許多課文都是這一類的創作成果,這也使得黨化教育可以非常自然地在意識形態上把語文(包括課外讀物)與納粹領袖和英雄事跡結合到一起。這種語文所使用的語言總是充滿了激情的口號和豪言壯語,在不斷的重復、模仿和復制中形成一種假大空的公共語言。例如兒童讀物《看世界》(Guck in die Welt)中有一篇《元首來了》的課文,主要人物是一個叫克勞斯的少年,開篇是,“克勞斯今天不用媽媽喚他起床,他自己從床上跳了起來。今天是重要的日子”。這是一個引起讀者懸念的引子,接下來便是從這個懸念引出來的“為什么”:“從窗子里可以看到萬字旗在飄揚,……櫥窗里都懸掛著元首的畫像,……男孩子們爬到樹上,……掌旗手們過來了,克勞斯舉起右臂敬禮,突然他聽到遠處呼喊萬歲的聲音。呼喊聲越來越近。克勞斯看到了元首,元首站在車上,向人們親切招手。萬歲!萬歲!克勞斯盡量大聲地呼喊。真可惜,元首已經過去了!但是克勞斯還是一個勁地高呼:希特勒萬歲!希特勒萬歲!”[xliii]

納粹高調宣傳一位名叫施拉格特(Albert Leo Schlageter)的青年愛國英雄,他的事跡出現在許多課文中,被用來對學生進行黨國需要的那種“愛國主義教育”。1923年,施拉格特在當時被法國占領的魯爾(Ruhr)地區參加地下抵抗,炸毀了一座鐵路橋后,被法軍俘虜,他忠貞不屈,壯烈犧牲。這個故事成為黨化教育的好教材,因為他所為之犧牲的偉大救國事業最后終于由納粹實現了。施拉格特的故事是用這樣的語言來敘述的:得知自己被判處死刑的消息,施拉格特堅定地說:“我從不乞求憐憫,現在也決不會。”“敵人在地上立了一根柱子,命令他跪下。決不!一個法軍軍士從他膝部后面將他踢倒,把他綁在柱子上。施拉格特掙扎著站立起來,即刻響起一陣槍聲。‘第三帝國的第一士兵’就這樣倒下去了,千千萬萬人民在他后面為自由站了起來。”這種描述英勇就義的語言在無數課文中幾乎千篇一律,也成為學生作文的標準語言。

像施拉格特英勇就義這樣的“歷史”,它的主角并不只是一個過去的歷史人物,而是一個被納入納粹神話歷史的神話英雄,他的“獻身”是納粹“政治救世主義”(political messianism)的一個敘事元素。[xliv] 在二十世紀的歐洲,宗教救世主義已經從現代世界淡出,世俗的政治救世主義便乘虛而入,取而代之。早在1923年,希特勒就向失去宗教信仰的德國人展示納粹黨綱的救世主義魅力,他說:“我們的運動應該為廣大的、尋找道路但迷失方向的群眾創造一種新的信仰。他們可以完全信賴并發揚光大,他們從此在這個令人困擾的世界中不再感到孤獨,他們又重新找到了一塊可以讓他們安心的地方,這是多么輝煌的事業。”曾擔任過克里克(Ernst Krieck,納粹最顯要的教育哲學家,曾任法蘭克福大學校長)助手的霍爾菲爾德(Andreas Hohlfeld),于1933年,用一種宗教的欣喜描述第三帝國的偉大歷史意義:“第三帝國已經成為無望者的希望,迷茫者的信仰,失敗者的勝利。……它是一個理性所無法理解的(必須由信仰去把持的)神秘對象。與所有的宗教信仰一樣,這種信仰是不信者無法理解的,因此,這種信仰也將信的與不信的、勇敢的與懦弱的、有希望的與絕望的、衰老的與年青的區別開來。”[xlv] 在這樣的政治救世主義的狂熱中,第三帝國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納粹的信仰之國,同樣,國社主義不只是一個關于國家的“主義”,而是唯一偉大、正確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在這樣的黨國意識形態中,政治救世主義挽救的不只是德國人,而是人類最精華的部分,因此成為世界未來的希望所在。

九 培養黨國事業的接班人

在現代教育中,學校是教育組織化體制的一部分,對學生的作用影響最大。學校的課程、教材、日常教學和活動、師生關系、教師影響等等,直接對學生的教育發生作用。但是,學校并不是唯一對學生起教育作用的體制,家庭里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同樣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與學校不同的是,父母的影響在各個家庭中悄悄發生,在不同的家庭之間差異極大,國家難以像統一管理學校和規范教學內容那樣對待家庭教育。在極權國家,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之外,還有另一種教育體制,那就是由黨國權力直接操控的青年政治組織,它是黨的助手,它的骨干則是黨的后備隊。在納粹德國,這種青年政治組織便是“希特勒青年團”和“德意志女青年團”。這兩個政治性的青年組織滲透到學校里,與學校形成了一種合作競爭的關系;青年團在家庭外部吸引學生,對不滿家庭的學生特別能展示魅力,加劇了家庭中父母子女的代溝沖突。[xlvi]

納粹主要的教育理論家克里克(Ernst Krieck)把國社主義青年稱作為德國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這個偉大事業將會“造就一個新的國家,一種新的人類和一個新的生存空間秩序”。[xlvii] 為了培養納粹黨國事業的接班人,納粹政府還推行了一系列特殊的校外青年教育,希特勒青年團活動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希特勒青年團把元首意志和元首崇拜灌輸給青少年,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納粹提倡的活動,無條件地支持納粹政策,自愿為納粹政權獻身。希特勒青年團營造狂熱的政治氣氛,帶領青年們舉行各種會議、集會和游行,大力進行政治鼓動宣傳,宣誓效忠希特勒。這樣的青少年活動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民間青少年活動,而是具有非常明確的政治功能,那就是把青少年培養納粹黨國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希特勒青年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希特勒當時要求建立一個屬于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的青年運動組織,這個組織隸屬于沖鋒隊(SA),1922年5月,國社德國工人黨的青年團正式成立。它由蘭克(Gustav Adolf Lenk)領導,為時不長,只維持到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屋政變。1925年,庫爾特·格魯伯(Kurt Gurber)重振青年團,形成了完整的組織體系,團員開始身著制服,1926年正式改名為希特勒青年團。1931年希特勒任命施拉克(Baldur von Schirach)擔任國社德國工人黨的所有青年行動總領導,施拉克于1933年6月17日成為“德意志帝國青年領袖”,這是一個內政部內的職務。到1932年底為止,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并不算多,約有107,956人。當時參加各種德國青年組織的青年有600萬之多,許多青年組織都是自由青年運動(bündische)的成員,它們以爭取國家獨立和自由為旗幟,不滿軟弱的魏瑪政府,在思想上反對保守,追求新銳。這與其他國家危機動蕩和革命時期的青年并沒有什么不同。這些組織特別注重于培養志同道合的成員關系,開展各種活動,如登山、野營、唱歌等等。[xlviii]

1933年納粹一取得政權,施拉克便雄心勃勃地開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青年組織,把所有的德國青年都整合到希特勒青年團里來。到1936年底,它已經擁有540萬團員。希特勒青年團從一開始就對青年非常有吸引力,不僅讓他們覺得可以施展抱負,而且還可以擺脫父母的管束。青年組織里的生活既新鮮又有刺激,讓他們感覺到一種分享共同目標的興奮和自豪,也使他們覺得追求個人目標是一件渺小而不重要的事情。青少年組織在許多國家里都對青少年有類似的心理影響。但是,希特勒青年團與一般國家中的青年組織是不同的。它不是由青少年自由、自發地組成,也不能確立它自己的目標,它的組織是由黨國政權控制的,而它的目標則完全是由黨國替它規定好的。

1936年12月1日,納粹政府頒布一項關于希特勒青年團的法律,明確規定了它對德國青年的組織和教育作用。具體的條款是:一、帝國境內的所有德國青年都必須由希特勒青年團組織。二、所有的德國青年,在接受家庭和學校教育之外,都必須在希特勒青年團里接受體能、知識和道德教育,貫徹國社黨關于為國家和共同體服務的精神。三、希特勒青年團教育德國青年的工作委托給國社德國工人黨的德國青年帝國領袖。他的辦公室是最高管理機構,總部設在柏林,他本人對元首和帝國總理(即希特勒)直接負責。四、一切關于執行和補充規則法令的規定都必須由元首和帝國總理親自發布。[xlix]

法令規定所有的德國青年都由希特勒青年團來組織,也就是說希特勒青年團是德國唯一合法的青年組織。極權政體對社會控制的最大利器,就是在把所有的人都納入某種或是官方或是與官方有關的組織里去,同時,嚴厲禁止他們自行結成組織。1936年,希特勒青年團法頒布時,入團還不是強制性的,但1939年3月25日,納粹政府又頒布了一條規定:“從10至19歲生日的所有青年都必須在希特勒青年團服務”。德國的男孩從10至14歲必須參加德國少年隊,14至18歲則必須參加希特勒青年團。10至14歲的女孩必須參加女少年隊,14至18歲則必須參加德意志女青年團。法令還規定,青少年的家長和法定監護人有責任為孩子向希特勒青年團報名,“任何人如惡意妨礙或阻攔青少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將處以罰款或監禁”。[l] 青少年在入隊和入團時都必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效忠元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喜歡 (2)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