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都曾經提出要和中國進行東海劃界的多邊談判,中國一直是堅持雙邊原則,一家一家談。這可是周總理定下的老規矩,寧肯在雙邊談判中多讓步,也不參加多邊談判,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與各國列強打交道血的教訓,只要有可能就會堅持。再說了,前面河里有朋友談可以請國際法院管轄等等,不要說國際法院需要爭議各方主動接受管轄,承認并執行其判決,審判又曠日持久。中國和中國人民,是絕對不會允許什么人把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交到幾個專家或者第三方手中的。我們可以相信自己的公正,卻不能寄希望于外國的調停、干預,更不用說判決了。所以我們只往國際法院送法官,給別人判案,自己的事情么,還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較好。
說到這里,朋友們可能不知道,七十年代后期鄧公與日本談海洋權益的時候,我們還根本沒有海底地形圖,是拿著海軍的航海圖去的,日本資料反倒很詳盡,那叫一個被動。鄧公回來后大搞海洋調查。到今天,可以說我們掌握的水文、地質、化學等海洋資料數據之周密翔實,已經不弱于日本,可以說,總算把家門口的事情搞清楚了。為了這些數據,不惜血本。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國自己造的(其實是用貨輪改的)向陽紅5號和向陽紅10號兩條萬噸級遠洋考察船都名列世界十大考察船之列,10號還兼有通信船之職責,天線密布,蔚為壯觀,三百五十多個床位,四十多個實驗室,在我們業內人眼里,比起軍艦,也許更令人自豪。為了這些數據,每年都有人犧牲殉職。我的兩個校友留學歸來,參加海洋調查潛水死在黃海;海洋二所的科研人員,為了取得強臺風的潮位資料被風浪卷到礁石上摔死;大洋協會兩個人,為了西北太平洋考察,取得先驅勘探權,在向陽紅16號上因船難犧牲。今天可以跟人家擺事實講道理,全是靠人命和金錢堆起來的實力后盾,如果不是國力的提高,誰來理你!
我看到薩蘇兄談游行,說中國的希望在于疲憊歸家的工程師,不由得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發憤建設這個國家容易,真干起來,其中的辛苦無奈和不甘,庶幾有《趙氏孤兒》的那份心情。
中國的海洋權益之四:向海洋!圖們江入海權與西北太平洋形勢
盡管臨海,但中國在傳統上就是大陸國家,海洋一直代表著危險和反叛,而不是代表著機會。歷朝政府都防范有加。所以有人打過來,割地賠款,肉痛得很,跟我們要一點海洋權利,倒是立刻答應。所謂天朝棄之,蠻人得之,于我為無用之物,于彼有活命之資,從來就不當回事的,樂得做好人。西方國家則不然,出海口問題爭得拼死拼活,在一個水面占了70%的水球(而不是地球)上,誰掌握海洋誰就掌握世界,這才是大國的根本。而出海通道,則是第一步。
在出海通道問題上,日思夜想,經常要大打出手的最突出選手,就是我們的北方鄰居俄羅斯。為了獲得通向大洋的道路,為了獲得不凍港,為了成為一個海洋國家,他們遷都、侵略、吞并、欺詐、合作,用盡了手段。你去看看圣彼得堡的歷史、塞瓦斯托波爾的歷史、塔林的歷史、大連的歷史,血淚斑斑,都和他們有關。
這里要說的,是璦琿條約和圖們江的故事。由于時間久遠,家里的書和資料又不在手邊,純憑記憶寫來,不一定對,歡迎指正,有時間的話再改寫一次。
大家注意一下中國東北吉林黑龍江的地圖,有沒有發現靠海的地方都屬于俄羅斯?老毛子對于海洋的貪婪和我天朝對海洋的無謂,兩種態度合成這條國界線,記載在一個文件上—《璦琿條約》。從此,東三省被隔絕于大洋之外,只有遼寧還留有對內海的港口。
閉關鎖國的年代,我們不需要海洋;貧窮落后的中國,海洋對于我們也只意味著幾條魚蝦,但是一個強大的中國需要什么呢?
必須成為一個海洋國家!政治上要求我們走向海洋;經濟上要求我們走向海洋,開發海洋。為了保障這一切,軍事上,我們必須能夠自由地航行在大海上!
然而有島鏈。
海洋環境是嚴酷的,不通過島鏈我們不能進入西北太平洋,不通過馬六甲海峽我們不能進入印度洋,而這些咽喉要地,都控制在別人手里,每天有無數只眼睛盯著你,無數只耳朵在傾聽,大門隨時可以關閉。一旦關閉,貿易將停止,能源將枯竭,軍艦出不去回不來。那些陶醉于我國海上力量建設的朋友們,可曾想到這一點?一支可能出不去的艦隊?一支出去了就可能回不來的艦隊?光強大有什么用?對馬海戰和兩次大戰中德國海軍的遭遇,不都證明了擁有開放性通道的重要性嗎?別看前幾天有條潛艇招招搖搖地過大隅海峽回來,那是溜出去的!正好證明了你不能正大光明地自由出入。
所以每次看到中國地圖,看到右上方的地形,心里總是一股苦味久久不去。哪怕在這里有一點靠海也好啊,我們就可以擁有一條繞過島鏈,奔向大洋的北方出路,怎么老祖宗就都不要了呢?
然而絕處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