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的一般慣例,是雙方向右舷轉向,各自從對方的船尾通過。但是不知為什么,也許是我們太靠近對方船頭,也許是對自己的機動性和速度有信心,向陽紅16號打了左舵,企圖從“銀角”號船頭加速通過,而這時“銀角”號正在向右轉向,正好在雙方的新航線上形成了致命的交點。4400噸的考察船被3.8 萬噸的大船撞擊,連對方的甲板也看不見,在腰部被“銀角”號球鼻艏沖進挑起,形成一個大洞。“銀角”號主錨因為緊急剎車向前蕩過來,那么一大個鐵鉤子撞進上層艙室然后又蕩出去,正好掃過兩張高低床,大洋協會一位官員,中國建設銀行(貸款單位)一位干部在睡夢中當即犧牲。
撞擊發生后,“銀角”號立即退出一海里外停船,這一退,原來被她的球鼻艏堵住的大洞立即進水,十來分鐘就沉下去了。
事件發生后,我們對“銀角”號多有指責,但是按照海上避碰規則,它的責任是不大的。首先小船讓大船是慣例,他不變更航向航速不能說錯;其次,她急速退出導致了我船加速沉沒,有責任,但是她裝的是液化天然氣,在運載危險易爆貨物時,應該首先防范連鎖爆炸,在被撞船舶有可能爆炸燃燒的時候,她迅速退開應該是正確的。說到失誤,有一個問題我不明白,為什么直到撞船,雙方都沒有用16頻道聯絡一下呢?
最后的索賠好像也不成功。
為了這件事,當時的總指揮,東海分局黨委書記,第一次南極考察的英雄船長張志挺好像被撤職,陳局長也背了處分。
當時隨船的是負責大洋勘探主要任務的海洋二所,最后一個含淚的笑話出在他們這里。為了減少科研經費支出,課題組可以多分一點獎金,勘探設備竟然都沒有參加保險,一家伙沉下去,無法補償,真真是虧煞老本。
由于事情發生在十年前,聽來的傳聞也開始模糊,這里說的事實如果有出入,可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是只刪去人名呢,還是連細節一塊刪?請教方家,何以教我?
就大洋勘探而論,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害的我國差一點耽誤了規定的最后勘探期限,不得不趕緊奔俄羅斯買了一條船回來,現名“大洋一號”,因為急著買,老毛子狂敲竹杠,實際成交價格比預算價格翻了一倍還不止,據說前總理大發雷霆云云。
但是不管怎么說,船員和科學家要去賺那個漂泊四海才來的補貼,可見其生計之艱難。所謂含淚的笑劇,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不要責怪他們的。我們學海洋的同學,在美國工作的人,據說出海的工作特別容易找。美國鬼子,誰愿意經年累月漂泊啊。我們的科研人員,卻是經常出海的。
說實在的,1963年太宗總書記親自批準成立國家海洋局,第一任局長就是中將。這些年來,國家海洋局和外交部在海軍和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協助下,爭了不少權益。太宗復出后,七十年代末投下血本,建立了世界首屈一指的頂級考察船隊,作為一個窮國,真是不容易。到了二十年后的今天,悄悄地成了世界第三號海底勘查開發大國。現在能源緊缺,大家看見東海油氣田和南海西部油田的作用了吧,那可是二十年前就開始調查勘探的。過十幾年金屬礦產資源緊缺,大洋海底我們占下來的地盤就會發揮作用了。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所見者遠,所圖者大的事業,其開端往往是低調了又低調。咱們開始這些調查的時候,只肯說自己是為了人類的科學事業,誰也不說對我們國家會有什么具體用處。好笑的是,外國人多半一眼就看透了我們要干什么,自己人反而看不明白,當然,這不怪老百姓。
我這里講的,應該不會涉密。因為我只講十年以前的事。脫離海洋界以來,也碰不到什么秘密,只不過長期干業務,專業訓練和敏感性不同而已。河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