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發展綜述
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海軍在豐富戰爭實踐基礎之上,大力推進作戰概念創新,推動著裝備、技術、訓練的發展,引領作戰樣式的變化,保持了世界最強大海軍的優勢地位。“分布式殺傷”是美國海軍作戰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2015年年初,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提出“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以亞太海上戰略博弈下的制海權戰爭想定為基礎,根據海軍艦隊傳統兵力結構不足以應對新威脅的現實情況,提出加強水面艦隊反艦作戰能力建設、調整海軍艦隊兵力結構、改變海上作戰樣式,從而實現扭轉美國海軍在未來海上作戰中可能面臨的不利局面的目標。目前,該概念仍然處于研究、討論和發展的階段。本文將從提出背景、主要內容、強弱點分析及未來展望等方面對這一前沿理論進行分析,為深入理解美國海軍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提供參考。
一、 提出背景
“分布式殺傷”是美國海軍自我調整,適應新形勢需要的一種嘗試。美國海軍面臨的新形勢既包括國家戰略和軍事威脅等宏觀層面,也包括兵力構成和軍事技術發展等微觀層面。
(一)中美海上戰略博弈加劇,戰略上有緊迫性。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快速成長,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與中國展開了日漸激烈的戰略競爭。這種競爭“對抗”的色彩已經上升到冷戰結束以來全新的水平。以海洋控制權為焦點的海上戰略競爭已經成為兩國博弈中最白熱化的領域。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美國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形勢的發展以及維護霸權地位的需要,實施“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戰略,視西太平洋地區為未來沖突的潛在策源地和主戰場,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海空力量部署。美軍在逐步將60%的海空軍兵力部署到亞太地區的同時,持續推出“空海一體化”“聯合強行進入作戰”“全球公域機動與聯合介入作戰”“海基能力”“全球遠征機動作戰”等作戰構想和概念,力求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中美海上沖突。
現有國際秩序及其運行規則是冷戰結束之后,美國以絕對經濟和軍事實力主導下的產物。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和國家利益有賴于此。其霸主地位的核心,是美軍對全球海洋的控制權,特別是重要海上咽喉的控制權。這一點在馬漢提出“海權論”的時代即已確定。通過維護全球海上貿易自由和秩序,美國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這也是其耗巨資維持世界最強大海軍力量的根本原因。
根據西方傳統理論,海上力量的核心價值是奪取并維持制海權,即保證己方能夠自由運用該海域,同時阻礙對方自由運用該海域的狀態。近百年以來,美國的海洋安全戰略一直視制海權為根本——“保護海權,美國的生存之道”。對美國而言,掌握制海權即掌控了全球貿易的生命線,掌控了全球經濟乃至政治博弈的戰略主動權。長期以來,美國依托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上的諸多海空軍基地保持對巴士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海上咽喉的絕對控制。由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南海周邊各國海空軍力量長期孱弱,美國海軍對南海的控制權不存在任何問題。美軍偵察機長期進入南海活動即是明證。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海空軍力量的迅猛發展,美軍的行動就不那么自由了。自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起,中美艦機在南海發生多次對峙事件,引發一系列外交爭鋒。根據目前公開報道,中國在南沙多個島礁上展開大規模基礎建設,將形成據有深水港和長距離跑道的人工海空軍基地。從軍事角度來看,這些島礁既可以成為情報、監視與偵察的基站,成為實現南海態勢對中國單向透明的永久性平臺;也可以成為攻防兼備的作戰節點,從而形成掌握南海全域的作戰網絡。幾十年里坐擁“天然制海權”的美國海軍面對這種前景,幾乎毫無“安全感”可言。
(二)潛在敵手作戰實力強勁,難以確保制海權。
近年來,美國智庫及軍界高度關注中國軍事力量特別是海上力量的發展態勢。美國國會研究處、國防部、海軍研究局、防務智庫持續發布并更新多份出版物,跟蹤研究中國軍力的發展。這些研究均認為,中國一方面在構建以太空實力為基礎的西太平洋精確打擊體系,另一方面來打造彰顯全球戰略影響力的遠洋艦隊。因此,美軍確保西太平洋地區制海權日漸困難。
首先,中國軍隊以太空為基礎的區域C4ISR體系日漸完備。2015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指出,2010至2014年間,中國共發射載人飛船4次,衛星95顆,包括氣象、工程/科研、通信與中繼、導航、遙感與地球資源等多種類型。特別是,遙感與地球資源衛星發射數量達到了41顆。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覆蓋亞太地區,可以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服務,并將于2020年覆蓋全球。這些都是現代精確打擊作戰太空基礎設施。它們與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南海人工島礁正在建設部署的各型雷達傳感器、水下聲學監聽網絡組合起來,將形成嚴密的區域C4ISR體系,從而為第二島鏈內對地面、空中、海上乃至水下目標的探測、識別、定位、引導攻擊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遠程火力投送呈梯次配備,密集且致命。2016年5月20日,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了題為《贏得齊射競爭:再平衡美國的防空反導能力》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近程和中彈彈道導彈、空軍轟炸機攜載的巡航導彈、空軍和海軍戰斗機攜載的中遠程戰術導彈以及海軍艦艇攜載的戰術導彈,在射程、殺傷力上形成的梯次配置。而且這些導彈武器的數量足夠,能夠在需要時形成密集的精確打擊火力,實現對美軍在第二島鏈以內各類目標的全面覆蓋。美軍的地面基地可能會被“癱瘓”,海上艦船和飛機可能會被迫遠離這個遼闊的精確打擊區域。美軍現有的防御系統,只能較好地適應“流氓國家”小規模的彈道導彈打擊,缺乏應對巡航導彈和其他精確制導彈藥齊射的能力,而且這些系統的成本很高。
第三,中國海軍艦隊遠洋作戰能力不斷提升,將成機動威脅。過去十幾年,中國海軍大踏步向藍水海軍邁進。如果說022型隱形導彈艇、056型輕型導彈護衛艦使中國海軍具備了世界一流的近海防御利器;那么054A型導彈護衛艦和052C/D型導彈驅逐艦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水面作戰艦船,為中國海軍走向遠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以來,中國海軍通過亞丁灣護航、全球航行訪問、海上聯合軍事演習等方式,不斷磨礪和提升在遠洋海域的行動能力。2015年5月26日,《中國的軍事戰略》第9版首次公布了中國最新的海洋戰略——近海防御、遠海護衛,并要求海軍逐步實現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2016年6月17日美國國會研究處《中國海軍現代化: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指出:“美國的技術和質量優勢在下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洋控制權和戰略地位正面臨挑戰。”中國海軍的任務,除了“解決臺灣問題、維護東海南海主權、保衛海上交通線”以外,還包括“取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并展現中國作為地區強權和世界主要強國的地位。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美國海軍“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是為對付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