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邊無界,即是說在很多邊境地區分界線不清,雙方的人員和牲畜根據多年放牧的習慣,經常來回流動,夏天到北邊,冬天到南邊,歷來如此。所謂有邊無防, 指的是在中蘇邊境地區中國方面長期沒有軍隊駐防。據鄧力群回憶,他在1949年8月從莫斯科到伊犁時,只需蘇聯駐伊寧領事護送即可,因為在中蘇邊境的重要 通道霍爾果斯口岸只有蘇方設立的邊卡,而中方沒有任何駐軍和邊境檢查人員。 ?全國解放以后,伊犁州與蘇聯接壤的地區實際仍舊一直處于有邊無防的狀態。直至1962年伊塔事件發生時,伊犁地區只設有兩個邊防站和一個檢查站,實際邊 防線僅300余公里,而且只有30%的地段可以幾天巡邏一次,有的地段一周巡邏一次,有的地方則由于交通不便,缺少通訊設備,以及人員有限,巡邏不到或無 法巡邏。
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方面長期以來對邊境地區沒有實施全面地、嚴密地控制,邊界線上留下了許多無人管理的空隙,使邊民能夠經常地、零星甚至小批地自由越過邊 界而不被發現。另外,就伊犁州的邊境居民來說,伴隨祖國觀念的混亂,國界觀念也極為淡薄。一些邊民或者出于好奇,越過國界去看看蘇聯究竟是什么樣子;或者 干脆就到蘇聯境內去打獵、拾鹿角;少量人員和牲畜越境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
中蘇關系緊張以后,新疆自治區方面發現,蘇方自1960年6月以來積極加強邊防工作,對邊境全線進行實地調查勘測,增設邊防哨所和兵力,加強巡邏,加高崗 樓,并從數處地方越過邊界向中方推進,還在毗鄰伊犁地區的霍爾果斯邊防站增設武裝人員,每晚進行射擊訓練。此時,雖然新疆各邊界區縣也已開始調查中蘇邊界 情況,但面對蘇方的新動向,自治區也只是要求加強邊卡干部和巡邏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堅持嚴守邊界、不越不退的原則,慎重處理一切邊界糾紛和越界事件。
60年代初,由于雙方都開始加強對邊境地區邊民越境問題的管理,除了在邊界模糊地區的習慣性流動放牧外,此期真正非法越境的人只是極少數。據統計,新疆1961年全年越入蘇境者共82人,蘇方越入中國境內者2人,中蘇雙方為此會晤了154次。
在筆者所查閱的有關檔案文獻中,未見有關于1960年冬天至1961年4月大批民眾從新疆西北部,也即伊犁地區非法越境去蘇的記載。
通過追尋蘇聯與新疆關系的歷史根源,可以看出:蘇聯不僅對新疆特別是伊犁地區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而且還通過這種影響,尤其是利用蘇新在民族、部族上的歷 史淵源及密切聯系,造成了當地居民對國家、祖國認識的模糊。這就是邊民外逃事件發生在新疆伊犁而不是其他地區的歷史背景。而伊犁州中蘇邊境地區長期處于半 開放狀態,特別是在中蘇友好時期,當地中國政府和中國居民的邊防概念模糊,邊境管理不善,對邊民流動現象習以為常。毫無疑問,伊犁邊境的歷史狀況以及當地 居民的邊界概念,是構成中國邊民出走行為的一種心理因素。但是,促成伊塔事件發生的首先還不是非法越境問題,而是伴隨蘇聯對新疆的歷史影響而來,并且在新 疆中蘇關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蘇聯僑民問題。
二、蘇僑問題:造成中蘇邊民流動的基本前提
蘇聯對新疆尤其是伊犁施加影響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恢復20-30年代移居新疆的原蘇聯居民的國籍,同時在新疆的少數民族中間大量發展蘇聯僑民。而歷史上 形成的伊犁境內各民族與蘇聯境內一些民族之間的血緣聯系,使得這一地區的蘇聯僑民及其所構成的龐雜的社會關系網,成為蘇聯的影響得以廣泛、深入發展的重要 社會基礎,也構成了后來大量邊民涌入蘇聯的基本背景。 ? ? 關于新疆蘇僑的來源和構成。
最初來到新疆的蘇聯僑民,主要有兩部分人,一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逃亡的白俄敗兵和難民;一是在蘇聯30年代驅逐富農時期不堪忍受全盤集體化的 農民。中國當地政府向這些蘇僑發放了僑民證,承認其歸化中國,稱為歸化族。戰后,蘇聯急需補充在戰爭中造成的巨大人口損失。1945年11月,蘇聯最高蘇 維埃主席團發布“關于恢復旅居滿洲的原俄羅斯國國民以及失去蘇聯國籍人員為蘇聯公民”的命令,并宣布此項命令也適用于新疆和上海。 ?1946年2月1日,蘇聯駐迪化總領事館發出布告稱:奉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凡以前失去或被取消俄國和蘇聯國籍者及其子女,均可恢復蘇聯國籍;在 中國境內的原白俄僑民,均有恢復蘇聯國籍的權利。此文稿張貼后,前往登記的人即絡繹不絕。不久,蘇聯又延長入籍登記日期,特別是策動哈薩克、維吾爾和塔塔 爾族人加入蘇籍,并許諾加入蘇籍者每月發給布匹一丈六尺,津貼若干元,還可免費看蘇聯電影。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歷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