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頭組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財辦每年最重要的工作,會議召開前到地方調研,事實上是中財辦每年固定的例行動作,但像這樣大規模的公開報道還是頭一次。外界推測,這與官方幾個月前披露的另一則消息有很大的關系。
2014年6月13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身份主持召開了該小組第六次會議,會議主題為研究能源安全戰略。報道同時透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張高麗分別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成員身份參加。
這是自1980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立以來,官方媒體首次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進行實時新聞報道,并且詳細公開財經小組組長、副組長、成員的名單。
當晚19時的《新聞聯播》播放了會議召開的畫面,圓形會議桌內圈就座的,除習近平、李克強和張高麗外,至少還有5位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汪洋、馬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和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此外,兩位國務委員、一位中央軍委委員,以及包括發改委在內的11個部委的主要負責人均與會。
一位接近中財辦的人士稱,此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揭開一角面紗,“可以理解為黨對經濟工作的加強,或與改革進入深水區直接相關。”
無論這種判斷是否準確,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從這以后,對中財辦的報道趨于常態化,它的名字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報端。
以中財辦主任劉鶴為例,進入2015年后,僅他帶隊的調研被報道的就有5次之多。自2013年3月擔任中財辦主任后,劉鶴同時兼任發改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但這些調研大多都被冠以中財辦的名義。
劉鶴這5次調研的省市分別是上海、浙江(兩次)、廣東和江蘇,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調研的內容雖然都圍繞著宏觀經濟的運行,但每次的重點卻各有側重。比如,2015年4月上旬,總結一季度經濟工作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前夕,調研組奔赴上海,是為了摸底當前的經濟形勢;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剛剛結束,調研組趕往浙江,是為了與地方代表討論,如何落實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劉鶴這幾次到地方調研的消息,大多都是由當地媒體率先披露的。比如《浙江日報》最早報道了劉鶴在浙江的兩次調研;而劉鶴到上海調研的消息源,則是上海本地的東方衛視。
唯一的例外,是2015年10月劉鶴到廣東調研,首先刊登這一消息的是國家發改委的官方網站。發改委的消息稱,劉鶴率領的是“中央財辦和國家發改委調研組”。
從上述報道中,不難發現中財辦調研的基本路數:每到一個地方,調研組通常的做法是先與當地黨政領導交談,然后實地考察,最后在當地召開座談會,聽取大家的意見。
座談會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地方干部出席的經濟形勢座談會,另一類則是地方企業負責人參加的企業座談會。這些與會者要么通曉全局,要么身處一線。
事實上,近兩年除了劉鶴外,中財辦其他領導的調研活動也多次向外界披露。比如2014年11月出任中財辦副主任的原浙江省委副秘書長舒國增,履新后到湖北、北京、陜西、河北等地調研的消息,當地都進行了公開報道。從日程安排看,調研的頻率非常密集。
中央黨校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毫無疑問,這表明中財辦正變得越來越活躍。”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揭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