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途中紅軍如何擴充兵員?
由于國軍圍堵和殘酷的自然環境,紅軍長征過程中兵員損失極其嚴重,為了保證作戰需要,就必須不斷補充兵員。迄今為止,靠宣傳動員和打土豪分財產“提高了群眾的革命覺悟”,所經過之處“群眾積極報名當紅軍”成為所有歷史文獻的經典表述。
其實,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僅僅靠宣傳動員和分財產來擴充兵員恐怕遠遠不足以吸引眾多民眾追隨紅軍。真實的歷史遠比千篇一律的表述復雜得多。
長征途中紅軍究竟是如何擴充兵員的呢?
紅軍長征過程中兵員損失極其嚴重,為了保證作戰需要,就必須不斷補充兵員。靠宣傳動員和打土豪分財產“提高了群眾的革命覺悟”,所經過之處“群眾積極報名當紅軍”是關于此事的經典表述。但真實的歷史,遠比這種經典表述復雜得多。
宣傳工作做到細致入微,但并不是總能贏得群眾
1、“他們走到哪兒總是帶著一桶油漆……所到之處,大寫標語,紅的、白的、藍的”
標語口號簡單直接,沖擊力強,紅軍所到之處,幾乎不放過任何能寫上刻上標語口號的地方,由四川雅安地委黨史部門編纂的《從大渡河到夾金山》一書中對紅軍做宣傳的細致有詳細的描寫:
“石刻標語由軍、師政治部擬出,先刷寫在醒目易見的石碑、石坊、石坎、石橋上面,然后找地方上的石匠鐫刻,經檢查驗收,符合要求的付給工資。……此外,由宣傳隊和地方工作干部在行軍途中,或駐地把標語口號用墨、紅油漆寫在人家戶的墻壁上、院墻上,或寫在路旁、溝邊、河岸的大石包上,街上的墻頭上,或張貼一些事先印好的布告、傳單等。他們有時還請木工刨平一些小木板,在上面寫上紅軍的主張、捷報等。或砍些竹子劃成竹片,在上面寫上標語口號,然后把這些木板、竹片一背一背地運到河邊,倒在河里,讓水把它沖到國民黨轄區去,被人拾得,看了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起到宣傳作用。群眾稱它叫‘水電報’。”(《從大渡河到夾金山——紅軍長征的一段艱苦歷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170)
這一點也可以從被賀龍監禁的外國傳教士薄復禮的回憶錄中得到印證:“他們所到之處,大寫標語,紅的、白的、藍的,一個個方塊字格外醒目。標語的內容一般是,‘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賣國賊!打倒帝國主義!’‘蘇維埃是中國的希望!’‘不交租,不還債!’反蔣介石的標語也不少……這些標語都是由宣傳班寫成的,這些人走到哪兒總是帶著一桶油漆,凡是能寫字的地方,顯眼的地方,他們都寫大標語,有時還散發油印的傳單。”(薄復禮《一個被扣留的傳教士自述》,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P51-52)
不僅如此,紅軍宣傳隊還編出非常多的擴紅文藝節目到處演唱,比如在四川蘆山縣傳唱的《送郎當紅軍歌》:“送郎送去當紅軍……大家都光榮!……送郎送去當紅軍,英勇上前殺敵人,人人都尊敬……送郎送去當紅軍,你若開小差回家庭,我與你離婚。”(中共蘆山縣委黨史辦公室編:《中國主農紅軍長征經過蘆山征集資料匯編》第三冊,P167)再比如老紅軍肖瑞林記憶中的一首歌:“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打倒土豪分田地,要耕田來有田耕。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紅軍上下都一樣,沒有哪個壓迫人。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買辦豪紳反動派,殺他一個不留情。”(《老紅軍肖瑞林憶”擴紅”經歷》)
2、宣傳內容因人而異:對國軍講官兵平等,對少數民族講民族平等
紅軍的宣傳內容根據宣傳對象的不同對癥下藥,空泛的意識形態宣傳很少,都是從對方實實在在的痛處著手。
比如,在貧困農村,其宣傳多為“我們是干人(西南地區窮人的稱呼)的隊伍,打土豪、一殺貪官。”“工農群眾的紅軍,救國救民救窮人。……取消苛捐和雜稅,反對拉夫與抽丁。……實行徹底分田地,土地應歸我農民,窮人不還富人債,田租不交與主人。” “打倒貪官污吏,鏟除土豪劣紳!”等等。
到了較大的城鎮和工礦地區,其宣傳標語則更多的是“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廢除高利借貸!”,“救濟失業學生、知識分子、專家們和受災人民!”,“加薪加晌,改善工人、士兵和教育界生活!”,“無論大小商人在遵守蘇維埃法令下得自由營業,保護中小商人利益!”,“反對奸商怠業閉市,高抬物價!”等等(《從大渡河到夾金山——紅軍長征的一段艱苦歷程》P170)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長征途中紅軍如何擴充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