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立即聘請多位日本人為政府顧問,包括聘請內田良平為外交顧問,這也是對內田多年來支持中國革命功勞的肯定。當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非常希望日本政府能夠率先承認剛剛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1月下旬即開始計劃派遣宋教仁到日本進行活動。而他們找到的日本方面的主要聯絡人, 又是內田良平。但是,由于當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內派別林立,宋教仁在日本的活動如果取得成果可以增強他的威信,否則反會授人攻擊口實危及到宋教仁在臨時政府中的地位。與日本大陸浪人有著密切關系、被他們視為“親日派”的實力人物宋教仁被排除出權力中樞之外,其實也是日本大陸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結局。于是,北一輝和內田良平等人,為了能讓宋教仁不虛此行,進行了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活動。[22]1月29日日本的國會議員記者律師等一百多名在上野精養軒聚會,要求日本政府在其他國家之前迅速承認“支那共和政府”。2月3日,北一輝再向內田良平、以及有日本政界黑幕之稱的浪人領袖人物杉山茂丸等人發電,說明對于宋教仁之行,“孫逸仙的確也請求了犬養君給予幫助,然該君一直采取攻擊(日本——引者)政府的態度,故孫氏也沒有抱太多期待。”其言外之意不外乎就是這次最主要還是要靠內田良平。
2月6日,北一輝再次以長電向內田良平等人強調宋教仁此次訪日之意義:宋教仁作為全權代表前往日本,可以一舉奠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親日派”的扎實地位;為了日本的利益,有必要將此次功勞記在宋教仁身上。因為各國為了爭取在華利益,所以現在不分南北、競相向各方提供援助、供給軍隊及武器。而日本軍人和浪人在武昌起義時竟然貪污25萬元,此事招致武昌到處貼出禁止日本人入內的標語;而在進攻南京時,日本的商社甚至賣出已經稱為廢鐵無法使用的武器,以致社會輿論和臨時政府中的親美派再次拿出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觀”攻擊親日派和日本本國。所以此次日本政府如果能夠充分通過此次機會表明支援革命政府的態度,既能夠挽回日本的形象,也能夠幫助親日派在新政權內站穩腳跟、強化地位。但是,杉山茂丸2月7日提出宋教仁來日三條件,即必須具有臨時政府賦予的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的全權代表資格,不以日本政府之外任何人為交涉對象,不要求虛榮繁華的外交禮節。其言外之意,不外乎是既要宋教仁具有代表新政權做出最后決斷之權限,以便日本政府在談判時可以真正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又不承認宋教仁具有代表中國政府的正式外交使節身份,以不得罪清朝政府。
然而,2月12日清帝遜位。隨著形勢的驟變,2月13日內田良平給宋教仁直接發出電報,不再提出先決條件:“不僅承認問題,為了商議支那永遠安康之道路,請在時局解決以前緊急來日。”此電文內容抽象,但是卻透露出要求讓日方參與或參照日方意見決定清帝遜位之后中國未來道路的意思。杉山茂丸和內田良平的行為,顯然引起了孫中山等人的懷疑,孫中山提出:“如果得到承認,卻有難以保全領土之虞,就不進行和議(“和平談判”—引者)。”在摸不清日本方面是否有借機提出領土要求的情況下,宋教仁也決定推遲訪日。面對這種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的局面,內田良平和小川平吉與2月20日分別向宋教仁發出電報,反復申明“滿洲獨立只是一句虛言,已向當局認證,務請安心。”
事實上,19世紀末期直至辛亥革命發生前后,日本政府當局的中國政策與日本大陸浪人的活動之間有著一定的距離。盡管日本許多政治家對中國抱有侵略野心,但作為一國政府,日本政府不得不以當時的中國政府為交涉對象,因而日本政府在孫中山當初來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曾經應清朝政府之請而設置障礙,在辛亥革命之后也采取觀望態度而不肯立即承認中華民國,在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也沒有主動拋棄袁世凱而采取支持孫中山一派的政策。然而這在一部分日本人看來,從在開始處理朝鮮問題時與清國發生沖突以來,“政府當局的外交方針總是因循姑息,缺乏為東亞全局而進行遠大經綸的氣魄。”[32]因此就有了以“在野”身份考慮“東亞經綸”、進行“大陸經營”,以確立日本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進而擴大日本“國權”為使命的“大陸浪人”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
“大陸浪人”的“大陸經營”,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形似侵略而實非侵略”:日本與清、韓兩國之間的關系實為唇亡齒寒,如果兩國具有值得結為友邦的實力共同抵御歐洲列強侵略更好,但當今西力東漸年年加劇,支那自身已如同形骸而實成大老衰國,“清韓兩國遭到列強侵略之際,余波必然威脅到我國的存亡”。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的發生,不如由日本“喚起鄰邦覺醒,指導進行改善,在這些國家扶植我們的勢力以擴展我國國防線,從而達到保全東亞的目的。”也就是說,“大陸經營”實為一種通過納中國與朝鮮半島于日本的勢力范圍之中而從歐洲列強侵略魔掌中“保護東亞不受侵略的不得已的做法。”這就是他們所謂的“亞洲主義”的真髓,大陸浪人之所以敢于不知羞恥地稱自己為“東亞先覺志士”,就是來自于他們這種所謂的“東亞經綸論”。然而遺憾的是,包括孫中山在內的革命家們當時也常常以“志士”相稱這些大陸浪人們。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滿蒙獨立”的起源:孫中山與日本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