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巴之間的“全天候”關系在某種意義上可謂是一種“特例”。換言之,巴基斯坦可能對中國寄予了高于實際的美化和期望。
不對稱的中巴關系
自從中國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構想以來,巴基斯坦就對此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心,對于這一想來必將遇上不少困難的宏偉計劃,伊斯蘭堡的政策界甚至顯得比北京更加充滿信心。
固然,這股“熱情過度”可能來自于巴方只不過是這一計劃的參與者,不必考慮項目的投入產出、所引起的大國反應以及將會碰上的各種新式麻煩,然而,這還不足以解釋伊斯蘭堡的心情緣何如此興奮,畢竟沿途它國雖然也能“坐享其成”,卻又都遠不及此。
實際上,這倒與另一個數據相映成趣:根據皮尤中心2014年“亞洲諸國如何互相看待”的調查,雖然巴基斯坦人中有78%的人表達了對中國的好感,但是在中國,只有30%的人對巴基斯坦擁有同樣的感情,更有趣的是,對印度抱有好感的中國人同樣也有30%。面對這一結果,我們只能說中巴之間確實存在著一種“非對稱復合心理依賴”。
實際上,中巴關系之間的非對稱性還不僅僅體現在一般民眾的直觀感覺上。
首先,中國雖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印巴沖突中站在巴基斯坦一邊并給予了軍事上的支持,但是之后中國的立場總體來說逐漸趨近于“中立”。
另外,在最近幾年因為種種原因,中國的領導人都是首先訪問了印度,然后才輪到巴基斯坦,更不用說相對于巴方,中國研究者和政策界還是更加重視綜合國力更強、潛力更大的印度。
同時,除了少數大型工程之外,中巴兩國之間的貿易額也不并大,兩國民間的交流也并不頻繁,中國民眾除了知道“巴基斯坦對中國非常友好”之外,也多是將其視為普通、陌生的發展中國家。而在走出去的企業眼中,巴基斯坦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區別不大,存在著低效、“懶惰”、腐敗等各種問題。
這些事實都說明,當前中巴之間的“全天候”關系在某種意義上可謂是一種“特例”。換言之,巴基斯坦可能對中國寄予了高于實際的美化和期望。
對于中國而言,“一帶一路”是中國將自身的綜合實力投射到海外的一種全新嘗試,是在中國自身所取得偉大成就基礎上的、小心翼翼的“錦上添花”;但是在伊斯蘭堡看來,中國的這一計劃是巴基斯坦實現與其“宿敵”印度“平起平坐”的絕佳良機。
長期以來,為了對抗印度,巴基斯坦建立起了一支在當代世界規模中極為龐大、國內權勢最為顯赫的陸軍力量。然而,時至今日,巴基斯坦在競爭中面對著人口是其6倍、經濟體量是其10數倍的印度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在后者不斷被拿來和中國相提并論的同時,前者在國際上卻越來越顯得孤立。
相較于東鄰,缺少水資源、石油、天然氣、電力以及資金的巴基斯坦幾乎沒有任何依靠自身力量維持“戰略平衡”的可能性,因此像“一帶一路”這般的巨型投資項目無疑是其久候多時、不可錯失的福音??梢哉f,巴基斯坦比中國更加不能接受“一帶一路”戰略可能會受挫的前景,而剛剛簽署的460億美元的合同也還遠遠不能滿足其目標。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一帶一路”與巴基斯坦的南亞雄心:中國愿意比美國做更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