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愿意比美國做更多嗎?
從短期來看,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態度并無任何“降溫”之虞,中國在巴也還沒有感受到如同在緬甸或者斯里蘭卡所經歷的“吃力不討好”。隨著中國企業和人員在巴基斯坦活動的頻率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這種“距離產生的美”很有可能也將遭到不斷地考驗。
在中巴邊境處的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省、喀喇昆侖公路沿線,巴基斯坦新建了一批用于促進貿易的小鎮,并由中巴雙方進行共同管理。但是最終結果是,當地人也像出現了糾紛的其它國家一樣,開始抱怨中國工人帶入酒精、不尊重當地文化、沒有對本地經濟做出貢獻等,并且最終引發了封鎖和打斗事件。
從這一角度來看,雖然巴基斯坦人目前整體上仍然是透過“玫瑰色眼鏡”在看中國,但是隨著中國在巴投資項目的增多,中國的在巴形象反而有可能變成“又一批只是想著利用巴基斯坦的外國人”,不過是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而必須加以寬容的存在。
實際上,就在現在,伊斯蘭堡對中國也并非是沒有任何怨言。在巴基斯坦看來,中國希望巴基斯坦和印度保持著互不信任、甚至是互相競爭的態勢,但是又從未在印巴沖突中明確地給予過前者足夠的支持。
可以說,除了暫時不會反復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和軍隊進行自我改革、“干涉巴基斯坦”內政以外,中國同樣可能會和美國一樣遇到“對巴基斯坦對抗印度幫助不夠”的抱怨。
讓我們看看被巴基斯坦人視為“萬惡之源”的美國吧,先不論其從1962年起就開始給予伊斯蘭堡大量援助,單是從2002年到2012年間,美國就給予了巴方328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15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用于從民生改善、政府改革到軍事現代化的各個方面。
從國家實力上來說,中國未來對于巴基斯坦的援助和投入都不大可能超過美國的“天文數字”;在援助形式上,中國也不太可能以無償援助的方式給予巴方資金支持,還是要以貸款為主;從兩國兩軍的交流來說,美國和巴基斯坦軍隊的長期緊密聯系也不是中方可以比擬的。
在美方看來,巴基斯坦對于美國的看法是相當“不公正”的,華盛頓認為伊斯蘭堡總是將國內的各種問題歸咎于美國,而不愿意正視國內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上的各種問題,對于美國給予過的大量援助更是采取了一種“忘恩負義”的態度。對于美國來說,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感受到了大致相同的強烈挫敗感,相對而言,在阿富汗政府更迭后美國還是解決了在阿駐軍問題,雙方關系也有所改善,這更加突出了美巴關系的持續惡化。
由此觀之,雖然中國的外交政策與美國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無疑除了經濟上的共同繁榮之外,中巴雙方在政治目標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和美國一樣,都希望巴基斯坦對內能夠在加大對極端勢力的打擊、對外能夠促進阿富汗和整個地區的穩定,而不是助力其成為地區大國。因此,中方也不能輕易忽視目前如此熱絡的中巴雙邊關系中所蘊含的政治經濟風險。前車之鑒,后車之師,美國在伊斯蘭堡受挫的原因就在于其沒能對巴基斯坦邁入世界舞臺中心的過程中提供足夠的支持。那么問題也就來了,中國愿意做的更多、走的更遠嗎?
文/達戎 澎湃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一帶一路”與巴基斯坦的南亞雄心:中國愿意比美國做更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