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膠州灣事件前的中德交涉與許景澄“賣國”考

文化 alvin 10988℃ 0評論

是以,除2月的報告外,所謂的“許景澄言論”均來自金楷理的轉述。然而另有史料證明,即使是2月的晤談,也有金楷理在場。2月報告中雖只字未提金楷理,但隨后不久,3月18日德外部高級參事官克萊孟脫(Klement)在其手稿中談及此事:“駐柏林與圣彼得堡中國公使及使館參贊金楷理(kreyer)于本年二月勸我們先直接占領所希望的地點,然后再行談判。”顯然,拉度林與許景澄的對談,是由金楷理擔任翻譯工作,居間傳話。因此,是許景澄確有支持武力之意,還是金楷理在傳達過程中扭曲原意,要打個問號。真相究競為何?恐怕還要考問金楷理的個人背景,也要厘清晚清駐德使館的具體外交運作。

金楷理是美籍德人,1839年出生于德國,青年時期隨家人移居美國,1866年被美國浸信會差會派到中國。最初任職于江南制造局,與李風苞合譯了多部德文軍事書籍。后李風苞使德,調其前往柏林任使館翻譯,后升職為參贊。此后二十余年間,金楷理一直在中國駐柏林使館供職,歷經李風苞、許景澄、呂海寰、蔭昌等數位駐德公使。因使館中能通中德兩國文字者只他一人,前后幾任駐德公使都對他極為依賴。他曾因售賣假軍火、勒索回扣,為德國政府不滿。錫樂巴(德國鐵路設計師,膠濟鐵路的主要設計者)曾在報告中稱“使館翻譯金楷理博士從賣方勒索到訂貨總價的百分之七點五”,李鴻章也提醒過許景澄:“金楷理在德,聲名甚惡,文卿(即洪鈞,前任駐俄、德公使)深倚之,故不為外部所喜。”如此種種,側面反映了金楷理的品性問題。

德國政府對金楷理的不喜,涉及當時海外軍購的貪污、腐敗及競爭。但使德方真正耿耿于懷的是其對外交的過度干預。一方面,晚清使外官員多為舊式知識分子,如前后出使德國的洪鈞、許景澄都是翰林出身。根據清廷規制,出使大臣屬于臨時性的差使,設職之初便聲明“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并未經過專業的選拔和培養。因此,大部分的出使官員既不精通外語,更不熟悉近代外交法則與技巧,交涉上就不得不依賴外籍參贊和翻譯官,由外籍參贊代為交涉的現象并不罕見。另一方面,駐外使館內的參贊與隨員,人事權屬于駐外公使。出使之前,由公使擬具一個名單,奏調出洋,任期結束又偕同公使回國。這個以公使為核心的團隊,每數年一更換,難以形成一個持續的有外交經驗的系統。如此一來,長期留在使館中處理具體事務的,反而是游離在公使團隊之外的外籍參贊或翻譯。以金楷理為例,二十余年的駐德使館生涯,不僅使他積累了大量的外交經驗,比較熟悉中德事務,也擁有較大的事權,“金楷理在中國駐柏林使館占有重要的位置,像馬格里博士在中國駐倫敦使館一樣。中國的外交官對后者也是過分依賴,所有的政府命令都經過他的手”。

巴蘭德在1890年對許景澄傾訴過不滿,要求將金楷理罷職:

巴云:“姑且不論德館所用金楷理,我外部頗不謂然”。弟云:“從李大臣(即李鳳苞,筆者注)起至我任內,到外部談論公事,都是金楷理傳話,直至那年曾侯到德,貴國外部告知不愿洋員傳話,因此有事到外部即不帶金楷理去,但使館用此人,皆因頻年買炮、造船,機器事理深奧,他卻熟于翻譯,且各大廠管事人等亦都與他相好,我所親知”。巴色不悅,云:“如此仍要用他,恐于兩國交涉有礙。”弟云:“我到貴國,亦要將話講明,現在不令傳話、不辦公事,但令翻譯、采辦事件無甚妨礙。”

從巴蘭德談話可知,從李風苞開始,歷任使臣到德外部交涉,皆由金楷理傳話,德方不滿已久。1886年曾紀澤訪德時,德外部即已告知不愿由“洋員”即金楷理傳話。后因金楷理對槍火、炮艦,尤其是鐵甲艦的知識鉆研甚深,又常年與德國伏爾鏗廠等打交道,積累了相應的人脈和交情,使館不得不繼續使用此人。1890年巴蘭德雖以于“交涉有礙”相挾,迫使許景澄承諾在柏林期間不讓金楷理參與公事,但許景澄移駐圣彼得堡時,一切照舊,使館事務仍由金楷理居間辦理。

膠州灣事件之前,金楷理與拉度林在圣彼得堡過從甚密,數次私下晤談,他慫恿德方使用武力,拉度林本人也持相同主張。由此種種情形似可推斷,許景澄的“不當言論”,可能是拉度林的有意扭曲,也有可能是金楷理從中作祟。畢竟許景澄在柏林與德外交大臣馬沙爾的對話中,從未出現類似主張,但在圣彼得堡的使館中,卻經由金楷理之口,有違常理地主張德國使用武力。

德外部從拉度林的報告中,敏銳地察覺到金楷理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以金楷理僭越職權向許景澄發難,并最終改變了駐外使臣兼使俄、德的局面。1896年11月,許景澄上疏《請派德國專使片》,道出德國方面對于由參贊來接洽外務的不滿:“德外部亦以使臣不常在德,僅由參贊接洽,隱懷不愜……彼國駐使曾向總理衙門述有政府要話不愿由俄都轉電之說”。為了避免德方猜忌,許景澄建議此后俄、德分使駐守,讓使臣能夠專注于一國事務,同時杜絕由參贊代為辦理外交的現象。清廷依議分別派遣黃遵憲為駐德公使,楊儒為駐俄公使。

對金楷理在中德外交中的影響以及傳話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巴蘭德早有忠告:

像金楷理博士這樣一個在使館工作,熟練中德兩國文字而又身居機要職位的人,不使他知道與政治有關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再說一遍,要是公使發現德國外交部不以赤誠相見的話,——相見以誠是符合德中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并且在目前是極為中國所重視的,——那末,他只能反躬自問。

金楷理居間傳達的“許景澄言論”,與其他史料中許景澄言行之抵牾,印證了巴蘭德的擔心并非多余。長期遙指外交,對駐外使館情形和金楷理品性都較為了解的李鴻章,在許景澄出使之初,也預見到了這一點:“竹使(許景澄字竹筼)潔己奉公,金楷理即不免浮言,則竹筼任內似亦未能羅羅清疏矣”。

四、余論

1896年11月,清廷在任命黃遵憲為駐德使臣后,海靖有意刁難,以黃遵憲在新加坡時貪污受賄為由拒絕。在澄清貪污后海靖仍堅持原見,在總署議及黃遵憲,“始終不肯接待,語極決絕,其他挾制誚訕語不可勝記”,實際意圖在于重提港口一事。后再三以此事糾纏,翁同龢知其醉翁之意,嘆道:“前使紳珂以海口未成撤回,故海靖注重在此。噫,難矣!”清廷最終不得不于1896年12月諭命許景澄為駐德使臣,此為德國第一任專使。

12月,海靖以同意增加關稅為條件,再度提出以五十年租賃的方式割讓一個儲煤站,被李鴻章以“粗暴的態度拒絕”。威廉二世極為惱怒,聲稱“經過這樣的拒絕后這將是個恥辱,那是最后一次”,德外交部此時也基本放棄了繼續交涉的努力,指令“馬上堅決地作為最后一次地向中國政府提出割讓一個海軍港的要求。如果這還不能達到所預期的目的,則最后必將干脆由陛下的軍艦占領一個合適的地點,先來制造一個既成事實”。至此,德國政府內部對華政策的爭持落下帷幕,最終就武力占領港口達成了一致。只不過在“和平的環境”下,德國沒有馬上采取行動,而是“等待華人先給了我們一個報復的理由”。此后,德國政府甚少再與中國交涉,待至1897年威廉二世訪問俄國,與俄皇密談膠州灣問題之后,德國再無顧忌。11月巨野教案的發生,對德國而言,只不過是期盼已久的“口實”終于到來。

自1895年10月港口索求的提出,至1897年11月巨野教案的事發,交涉已兩年。此時距離國門洞開已半個世紀,浮沉于殘苛世局的晚清外交,在探索與認知近代法則的過程中,有醒覺與轉變,也有因循與巢臼,其中后者,為我們留下寶貴的前車之鑒。膠州灣事件中,本應在頻仍外患中積累經驗,體察時勢強弱的總署及其官員,難以全然拋卻舊日虛驕,外交之道仍是表面以禮而隱持倨傲,大多拒絕正視變化的事態:或漫不經心,漠然置之,如德方多次交涉,對港口野心勃勃、勢在必得,總署卻認為“無須詳為討論”;或推托遷延,延宕處理,德方第一次提出索港后,總署久久不向恭、慶二邸稟告;或應付了事,處理模式機械僵化,交涉中多次以唯恐其他國家提出同樣要求作為拒絕,這套簡單雷同的說辭在晚清外交中屢見不鮮。如此種種,總歸釀成晚清外交一大通病,即缺乏一個有效的外交應對機制,往往在事情初露端倪時,輕忽大意,不思未焚徙薪設法斡旋,待至事情爆發時唯有倉皇以對、被動因應。

其他交涉各方,亦各有局限與差錯:李鴻章一味以以夷制夷的方法處理事端,過度迷信中俄互保。駐外公使許景澄,銳意于籌謀海防,但外交觀念與方法落后陳舊,多為被動地傳達訊息,少有積極作為。1895年11月德國曾有占領廈門附近的小金門海島作為臨時軍港之議。當時德國兵船已集泊廈門,上海路透局發電報通知許景澄,然許景澄回復“數日后未有續音,想與上月電傳中國與俄旅順同一子虛”,將此事視為謠傳。不僅對德國行動掉以輕心,更身在德國,竟對德國選址廈門的熱議絲毫不知。交涉中活躍的各個外籍人員,暴露了晚清外交倚賴洋員充任中間交涉人的一大冗病。蒲安臣輕易代為允割中國利益,金楷理中飽私囊、僭越職權。最為李鴻章信任、被許景澄贊為“然心向華”的巴蘭德、德璀琳,雖不否認其為中國周旋轉圜的一面,但兩者本質上都更忠實于德國國家利益。巴蘭德極力陳說膠州灣是適宜的地點,對德國政府頗有影響;德璀琳左右逢源,在中國則為中國言事,在德國則為德國主張,他建議德國對中國“道義的取得”,看似是在為中國說情,實則仍是侵割利權,此舉不過是為了“使中國政府產生一個德國正在支持它的印象”,如同德璀琳在李鴻章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忠實于中國的德國友人。將國之外交,輕率托付于他國之人,結局似已昭然若揭。

注釋:略

作者:賈菁菁,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講師;來源:《史學月刊》2020年第1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膠州灣事件前的中德交涉與許景澄“賣國”考

喜歡 (1)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