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熔爐》(Asia’s Cauldron)是全球智庫斯特拉特弗(Stratfor)公司首席地緣政治學家,羅伯特·D·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所著的一系列充滿洞察力圖書的最新一本,它和兩本前作《地理的報復》(The Revenge of Geography)與《無政府狀態的到來》(The Coming Anarchy)同樣深刻,試圖解析地理因素如何決定命運,以及我們應當如何應對。《亞洲大熔爐》雖然篇幅不長,但有一個強有力的主題。關于中國政治家所謂的“和平發展”,西方學者寫了大量著作,卡普蘭的這本書以其清晰明確和良好的判斷力在這些著作中脫穎而出。如果你在和中國做生意、在東南亞旅行,或者只是對地緣政治著迷,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卡普蘭先是從一些最基本的經濟情況談起。這個世界每年一半多的商業艦隊運輸噸位(包括中國所燃燒原油的4/5)都要經過南中國海。卡普蘭說,這樣的商業活動令這條水路變成“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一大團結締組織,全球的海路都匯聚于此,”因此這里的海峽、淺灘和島嶼便有了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卡普蘭的書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這樣一個驚人的類比,用來解釋南中國海對于21世紀的意義:“南海對于中國,就是加勒比海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對于美國的意義。”
卡普蘭用直截了當、令人信服的方式進行這個對比。1898年到1914年間,美國戰勝西班牙,挖掘了巴拿馬運河,通過改變地理內涵,得以將大西洋與太平洋貿易連接起來,并主宰了這一貿易。“它屬于大加勒比海盆地,”卡普蘭總結,“這令美國實質上控制了西半球,并于其后影響了東半球的力量對比。”他認為,與此相似,如今的南海連接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貿易; “如果中國取代美國海軍,成為南中國海的統治力量——甚至與美國勢均力敵——便會在地緣政治方面為中國增加機會,類似美國在加勒比海的統治地位。”因此,南中國海“即將成為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水域”。
2011年峴港,美國-越南聯合軍演中一艘美國戰艦,反映了南中國海日益緊張的局勢。 Hoang Dinh Nam/Agence France-Press—Getty Images
在這本書中,卡普蘭在嚴格的地緣政治理論中摻入了精彩的歷史與游記內容(他在對照河內與西貢時栩栩如生的描寫,以及對婆羅洲水鄉的描述都令人難以忘懷),此外,也指出了二者除相似之處外,還有種種不同。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或許是,19世紀90年代,作為加勒比海的新勢力,美國的軍事實力強于舊勢力西班牙;而在21世紀的10年代,新勢力中國的軍事實力弱于舊勢力美國。
卡普蘭認為,北京不可能冒險在近期內對華盛頓武力攤牌,這一點他無疑是正確的。他告訴我們(其中融合了一些歷史對比),中國將把東南亞“芬蘭化”。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對的壓力類似于沙皇俄國向斯堪的納維亞諸國施加的壓力,它們將“維持名義上的獨立,但最終還要遵守由北京制定的對外政策”。因為芬蘭化和美國1898年將西班牙逐出加勒比海的情況截然不同,結果也會非常不同。“但是,”卡普蘭總結道,“冷戰期間乃至其后的很短一段時間里美國的絕對主導地位很可能不得不成為過去。一個更令人焦慮、更復雜的世界在等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