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歐”,尋求英國大國出路
原先設想的那個英聯邦戰略沒成功實現,等同于承載英國大國地位的“三環外交”的最重要一環出現坍塌,那么,英國的大國地位怎么處理?放棄大國地位回歸島國位置,這不是享受帝國榮光已久的英國人愿意看到的。繼續追逐英國大國夢想,但出路在哪?
恰在那個時候,一個聯合的歐洲正在形成。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簽訂《羅馬條約》,決定創建歐洲煤鋼共同市場,促進歐洲融合和經濟發展。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歐盟前身)成立。此后,歐洲逐漸走向一體化。
1951年,保守黨人丘吉爾再次當選英國首相。丘吉爾帝國情結濃厚,故繼續“三環外交”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一方面基于英聯邦戰略處理馬來亞等殖民地獨立問題,另一方面緊隨美國,加劇與蘇聯在歐洲和亞洲的冷戰,但對融入歐洲共同經濟市場保持戒心。
1951年英美特殊關系(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1955年,艾登當選英國首相。翌年爆發蘇伊士運河危機,英國國際形象嚴重受損,艾登政府亦被指責為執政不力。1957年,艾登辭職,麥克米倫擔任英國首相。這一時期,英國已成功從馬來亞體面撤退。馬來亞獨立后,英國政府清楚知道:英帝國大勢已去,剩下的非洲等地殖民地已是強弩之末,而此時的英聯邦已是一個松散組織,故英國大國地位根基搖搖欲墜。如果繼續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需要另尋它徑。故此,一改前政府對“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態度,麥克米倫突然支持希斯(內閣大臣)申請加入歐共體。這令歐洲國家深感意外,以為英國動機不純,尤其是法國。1963年,歐共體國家集體討論英國的申請時,法國總統戴高樂予以否決。這令英國政府深感不悅,英法關系一度陷入低谷。
1955年后松散的英聯邦
盡管第一次申請被拒,但為了英國發展前途,英國政府沒有放棄加入歐共體的愿望。1967年,威爾遜工黨政府重啟申請加入歐共體的談判。1969年,蓬皮杜代替戴高樂成為法國總統,而蓬皮杜是希斯的好朋友,英國加入歐共體的主要障礙消除。1970年,希斯當選英國首相,他積極推動這一事務。
雖然希斯政府積極推動,但是由于英國孤立主義傳統,以及第一次申請加入的失敗,英國國內對“入歐”問題存在兩種聲音。以希斯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英國是個小島國,英帝國大勢已去,英國應該融入歐洲才能擁有更好的發展出路。以工黨領導人馬丁為代表的反對者認為:傳統上,英國遠離歐洲是非之地,現在改變這一傳統,無異于置國家于危險之中。為掃除國內反對派的障礙,1971年,希斯首相下令通過議會投票決定,結果以356:224獲得通過。1972年,英國與歐共體國家在布魯塞爾簽署《加入協定》,以此英國獲得歐共體成員國席位。1973年1月1日,與丹麥和愛爾蘭一起,英國正式加入歐共體。
盡管經過艱苦談判,英國成功獲得歐共體席位,但是,隨后圍繞加入協定的具體條款,希斯政府再受嚴峻挑戰。英國獲得成員國席位后,需要與歐共體國家簽署具體協議,即英國歐共體成員國的權利與義務問題。這牽涉英國的切身利益,如關于關稅、農業、勞動力自由流動、服務業、移民工人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條款。如果說麥克米蘭政府突然積極加入歐共體,主要基于政治動機,想利用歐洲以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那么,現在加入協議具體條款則更多體現經濟層面。而就此方面,與歐共體國家相比,英國沒有優勢。英國本土物產貧乏,能源、礦產及生活必需品,如糧食、酒類和水果等,均需要進口,而歐洲國家在這方面物產豐富,故歐共體擁有談判主動權。英國可以出口工業制成品,但工業制成品需要原材料,如紡織品需要棉花,英國本土不產棉花,英國需要從印度等地進口,相應成本提高,在歐洲市場已無優勢。鋼鐵類產品更是如此。同時,英國加入歐共體,留給自治領國家英王政府拋棄英聯邦的印象,無形中更加促進英聯邦的松散性。
而對法德等歐共體國家而言,他們深知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幕后動機——如戴高樂所言。故此,就加入協議具體條款,他們盡量讓英國為其政治目的而付出代價。經過激烈博弈,最終,基于自由貿易和良性競爭原則,歐共體愿意在關稅和農業方面做出讓步,以滿足英國進口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英國需要放開就業市場給歐洲民眾,并為歐洲勞工和移民提供安全保障。這等同于英國對歐共體民眾敞開國門。顯然,這違背英國傳統安全觀。同時,盡管英國做出巨大讓步,法德也不可能允許英國成為歐共體事務的主導者。就這樣,英國“入歐”,一開始兩家就各懷心機,同床異夢。
鑒于上述情況,就加入協議具體條款問題,英國政府再次陷入兩難境地:繼續“入歐”談判,英國需要付出代價;放棄“入歐”,可英國發展出路在哪?迫不得已,1975年,威爾遜工黨政府決定舉行全民公決,以讓英國人民自己決定國家未來。這是英國第一次動用全民公決,結果以百分之六十七點二三的多數票優勢獲得通過。當然,這一結果被反對派指責作弊,以及投票表決內容設置有問題等。盡管如此,但公投結果為英國“入歐”提供合法保證。故此,隨后工黨政府繼續與歐共體就具體加入條款展開談判。經過多次協商,雙方愿意基于“自由貿易和良性競爭”原則,英國同意放開其市場給歐共體,允許后者勞動力進入英國市場,并提供安全保障,而英國從歐共體國家進口能源、農產品等,歐共體國家提供關稅優惠。
威爾遜工黨政府與1975年英國公投決定是否“入歐”
雖然1975公投為英國“入歐”提供合法性,但反對“入歐”聲音非常強大,并指責威爾遜為獻媚歐洲而背叛英國利益。在此強大壓力之下,威爾遜次年辭職,卡拉漢接任。1979年,英國迎來大選。不出意外,工黨大敗,保守黨人撒切爾當選。
撒切爾入主唐寧街十號后,盡管一些保守黨人強烈反對“入歐”,但由于1975公投結果代表英國民眾的意愿,這屆政府不能駁倒,只能繼續英國歐共體席位。不過,撒切爾嚴格控制英國“入歐”程度。同年,歐共體決定成立歐洲貨幣體系(歐元前身)時,英國選擇不加入,令歐共體國家不悅。盡管如此,但為了更好保護英國國家利益,撒切爾時代(三連任)都嚴格基于“自由貿易和良性競爭”原則處理與歐共體國家的關系,反對歐洲一體化。由此,大量歐洲農產品及能源低關稅進入英國,英國民眾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歐洲廉價勞動力進入英國市場,帶動英國經濟發展。借此,借助歐共體和英美特殊關系,英國迎來撒切爾時代的輝煌,其大國地位有目共睹。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從印巴分治到脫歐:越走越窄的英國大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