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升入主要貨幣的行列,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平齊,中國隨之大肆宣揚它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而本周,中國卻在哭窮。
在巴黎東北郊區勒布爾熱正在進行的氣候談判正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即誰將為2020年開始對發展中國家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的長期援助資金買單。
歐洲和美國仍受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余波的影響,一直試圖將此責任分攤給日益富裕的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尤其是中國。
20多年來,中國為了便于氣候談判一直自視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它還在堅持這個立場,哪怕是在鎖定為較貧窮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援助的資金來源成為會談剩余的最大障礙之一的時候。此次大會定于周五結束。
周三,巴西環境部長伊莎貝拉·特謝拉與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法國勒布爾熱的氣候談判期間出席新聞發布會。
中國政府最高規劃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屬的氣候戰略中心的主任李俊峰排除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認定會有任何變化的可能性。
“這是最重要的規則,基于中國仍認為自己是發展中國家這一慣例,”他周二在《國際紐約時報》在巴黎主辦的“明日能源”(Energy for Tomorrow)會議上說道。
西方國家的官員一方面交口稱贊北京限制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意愿,另一方面在融資問題上實行靜默外交,以此來回應中國的立場。他們正在努力尋找可讓中國接受的法律措辭,從而達到強制要求其做出可觀的出資貢獻的目的。
“希望我們能安靜而有效地與中國合作,使他們在這方面更進一步,但我認為中國發揮了非常大的影響,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周三在這次會議上表示。
他還指出,數億中國人仍然很貧困。
當天晚些時候,克里宣布美國對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援助將增加一倍,從4.3億美元提升到2020年的8.6億美元。不過,該計劃需國會批準。
此時距達成新一輪大刀闊斧的氣候協議的最終期限還有不到兩天時間,來自近200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卻還沒有解決一些重大的問題,包括如何以及何時核實削減碳排放的承諾。
主要的談判代表表示,他們有信心能達成協議,不過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氣候變化特使雷切爾·凱特(Rachel Kyte)在“明日能源”會議上提到,會談可能會拖到周六或周日。但一些一直關注會談的外部觀察人士表示,各方為沖過終點線所做的必要妥協,可能會大大削弱這份協議,使它變得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此份擬議協議的關鍵部分,是來自186個國家的一系列減排承諾。這些國家占全球經濟總量的90%。但周三公布的協議草案并沒有包括如何監測和核實這些減排數字的任何細節。
中國在其他一些項目上大把撒錢,但拒絕將它們計入氣候談判中呼吁的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
中國正在創建股本1000億美元的有57個成員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去年年底還建立了另一個400億美元的基金,以資助古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投資。三個月前,它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創建“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直接援助。
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擁有3.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儲備資金已通過中國商業銀行借款的形式進行了融資,但是,未來需要償還這些資金的潛在要求意味著,它雖然可以投資于海外項目,但不能直接捐贈。
中國官員擔心,如果他們同意為發展中國家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提供資金支持,中國就可能有一天被歸類為工業化國家,并被要求遵循更加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對工業化國家設置了約束性的排放限制,但對發展中國家較為寬松。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在巴黎氣候峰會上哭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