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結束后的冷戰國際史研究中,1958年的臺海危機是人們普遍關注和感興趣的題目,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很多,對事件發展的基本過程也做出了比較完整和清晰的描述。西方學者和中國大陸學者利用的大體是相同的史料,他們的研究幾乎也是同時起步的,其主要內容涉及毛澤東的決策、美國的反應以及中美關系的變化。①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擴展了討論的范圍,他們的重點在于蔣介石的對策及美臺關系內幕。②然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一個較大的缺陷,即研究者很少專門討論在這次危機中蘇聯的立場和態度,以及中蘇之間的分歧。盡管不少學者都提到這次危機是導致中蘇分裂的原因之一,但大多語焉不詳。那么,對于毛澤東突然采取的這次軍事行動,赫魯曉夫究竟如何看待,莫斯科為此做出了哪些決定,中蘇之間在處理危機過程中到底有什么分歧?本文試圖通過對近年來發現的多邊檔案文獻的梳理,回答這些問題。
困惑: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的目的何在
在這次事件中,最令蘇聯領導人迷惑不解的問題就是中國為什么突然決定炮擊金門,以至多年后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還感到納悶:毛澤東究竟要干什么?③其實,這也是學者們在研究中爭論最多、分歧最大的問題。關于炮擊金門的目的,有人認為是支援中東地區的反美斗爭,分散美國的軍事力量和注意力,也有人認為是進行國內政治動員,給“大躍進”運動鼓勁;有人認為是試探美國保護臺灣的政策底線,以確定對美政策的基本方針,也有人認為是要在遠東打擊美帝國主義,給它套上一根“絞索”;有人認為毛澤東被美國停止日內瓦談判所激怒,決定教訓一下美國,讓它回到談判桌來,還有人認為毛澤東對蘇聯在對美斗爭中的軟弱表現不滿,想通過實際行動顯示其外交政策獨立于莫斯科。討論的核心最后匯集在這樣一個問題上:毛澤東采取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到底是不是為了占領金門?④現在看來,所有這些說法都是有依據的,而這些依據都是來自毛澤東本人說過的話。
問題是,毛澤東談論炮擊金門起因的這些話,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所說的。1958年7月18日,毛澤東最初做出炮擊決定時說:金門炮戰,意在擊美,以實際行動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爭。⑤然而,7月27日毛澤東又突然決定放棄炮擊行動。⑥再次決定打炮的當天(8月23日),毛澤東在政治局常委會上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臺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臺灣太遠打不到,我就打金馬。25日又在政治局常委會上講:打炮的主要目的是火力偵察,考驗美國人的決心,還可以聲援阿拉伯人民。不說一定登陸金門,也不說不登陸。⑦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公開聲明后,9月5日毛澤東在有民主人士參加的最高國務會議發言說:我們并不是現在就要解放臺灣,也不是現在就要在金門、馬祖登陸,而是要給國民黨一個懲罰性的打擊,同時要美國緊張一下,這樣來支援中東阿拉伯人民的斗爭。⑧當天下午,周恩來請蘇聯參贊蘇達利科夫轉告赫魯曉夫,炮擊金門只是要教訓金馬守軍,讓它緊張,并不準備登陸。⑨第二天,周恩來和毛澤東分別會見了來訪的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再次表示炮擊金門不是要打臺灣,也不是要登陸金馬。⑩9月8日,毛澤東又在最高國務會議發表講話,說金馬就是套在美國人脖子上的一根絞索,還說緊張局勢對中國有利,可以進行國內政治動員。(11)危機消除后,毛澤東解釋說:金門和馬祖“還是留在蔣介石手里好。要解決,臺、澎、金、馬一起解決。中國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馬?”(12)
那么,到底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的目的何在呢?從決策時間上看,支援中東恐怕只是一個說辭,否則就不會在7月下旬中東危機最緊張的時刻放棄行動。(13)而一個月后再次決定實施炮擊時,中東事件已經接近尾聲了。(14)從決策邏輯上看,試探美國的政策底線并非目的,而是達到最終目標的手段和條件,關鍵問題是知道美國的政策底線后中國要采取什么行動。所謂“調動美國”,“讓它緊張”,都是“試探”的結果,而不是事先的目的,因為當時還不了解美國的底線,如何就知道它會“緊張”,會被“調動”?“絞索”政策也是危機開始走向緩和時想出來的一種說法,是對黨內和大眾做出的解釋。(15)至于為“大躍進”鼓勁的說法,也很難站住腳。鼓舞干勁有各種辦法,但唯一不可取的就是在全國上下集中精力和物力實現“大躍進”的同時,開展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除非能夠事先確定這一行動必然成功,而這一點恰恰是毛澤東心中無數的。如果指望行動本身“鼓勁”,則采用這種激烈的方式大概是最得不償失的——炮擊金門2個月消耗的炮彈在“大躍進”中大概是生產不出來的。(16)無論如何,這個問題是需要搞清楚的,否則就很難理解蘇聯所采取的態度和措施針對的是什么,特別是中蘇之間的分歧在哪里,為何產生。
通過梳理史料和思考,筆者認為,毛澤東決定采取這次軍事行動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僅僅通過炮轟的方式來封鎖金門,造成一種氣勢和壓力,迫使蔣介石主動放棄金門,從而實現收復全部沿海島嶼的既定軍事戰略和安全戰略。(17)要實現這一目的,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蔣軍缺少斗志,無心守島,否則只能使戰爭升級,采取空中轟炸和強行登陸的辦法,而這是毛澤東不愿意也不準備實施的;第二,美國置若罔聞,無意干涉,否則中國采取的行動非但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引火燒身,造成嚴重后果。然而,對于這兩點,毛澤東實在沒有把握。因此,對于這次戰役的真正目的,毛澤東除了在政治局常委這樣極小的范圍內有所透露外,是無法明言的。至于后來所說種種,都是事態變化后的解釋而非初衷。其結果,甚至直接指揮戰役的中國軍事領導人都摸不清毛澤東的意圖(18),也就難怪蘇聯人會胡亂猜疑了。(19)
解放全部沿海島嶼是中共在國共內戰時期早已確定的戰略方針,但這一進程被朝鮮戰爭打斷了。(20)戰爭結束后,由于美國新政府采取的“放蔣出籠”方針,蔣軍加緊了對大陸的襲擾行動。(21)1954年初,中央軍委確定了從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島進攻的解放華東沿海島嶼的方針。(22)不久后開始的解放浙江沿海島嶼戰役導致了令毛澤東一憂一喜的兩個結果,憂的是遠東出現的緊張局勢加速了美蔣共同防御條約的談判和簽訂,喜的是中共的軍事壓力迫使美蔣做出了主動撤離大陳等島嶼的決定。從中美關系的角度看,危機還導致了一個后果,即開辟了兩國之間直接談判的渠道。(23)這些經驗與中共下一步的行動決策和行動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
1955年3月22日劉少奇在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的發言很說明問題:“我們當前的步驟是解放我國的沿海島嶼,即是解放金門和馬祖諸島。為了有把握地完成這個任務,在軍事上我們還要做不少的準備工作,在外交上也要進行嚴重的斗爭。目前,美國想要我們答應不以武力解放臺灣和沿海島嶼,來交換蔣匪軍從沿海島嶼的撤退。……我們的方針是:利用印度、壓迫英國,逼使美國退卻。假使有可能在不妨害我們解放臺灣的條件下,經過國際談判使蔣匪軍撤出沿海島嶼,顯然是對我們有利的。我們正在本著這個方針進行外交上的接觸,使和平解決沿海島嶼問題同蘇聯政府建議舉行的十國會議聯系起來。……我們不放棄任何對我們有利的舉行國際談判的機會,我們也要堅決地有把握地進行解放沿海島嶼和臺灣的軍事斗爭。解放一江山島逼出了美蔣從大陳島和南麂島撤退,這就證明,在我們繼續為解放沿海島嶼而斗爭的過程中,美蔣為形勢所逼而撤出金門、馬祖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繼續堅決地進行斗爭,美蔣是決不會自動撤退的。在斗爭過程中,我們要避免同美國發生武裝沖突,不要同它打起來,但是對于美國的武裝干涉,我們應有足夠的估計和準備。”(24)
5月21日,周恩來又向蘇聯使館詳細通報了中國對臺灣問題的方針:“從亞非國家會議后東西方形勢的發展看,我們有可能通過以外交途徑與蘇聯、印度、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接觸,主要是中印之間的接觸,努力促進中美緊張關系緩和,使美蔣力量首先從金門、馬祖以及其他沿海島嶼撤出,然后舉行國際會議進行談判。要解決臺灣問題,即撤出美國軍隊和解放臺灣的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中美兩國直接談判。在美蔣力量從金門、馬祖撤出以及準備和開始中美直接談判的過程中,我們與蔣介石集團的代表有可能進行接觸和談判。但實際上,在我們完成福建省的公路和機場建設之前,在完成我們部隊的部署之前,甚至在我們未能解放馬祖附近的一兩個島嶼之前,美國和蔣介石的武裝力量不會從金門、馬祖撤出的。”周恩來估計到中美談判可能拖很長時間,甚至根本沒有結果,但那時在中國實力增強并做出臺灣地區非軍事化的保證后,“美國有可能讓出沿海島嶼,換取暫時的沒有協議的停火”,甚至“可能從臺灣撤出其武裝力量”。根據上述分析,中國制定了分兩步解決臺灣問題的方案:第一階段爭取“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放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如蔣軍按規定時期撤離,我們將并不采取軍事行動,否則就“以武力解放這些島嶼”。第二階段的目標是通過談判和平解放臺灣。談判可以在中美之間和國共之間同時進行,但“這絲毫不排除在必要時以軍事途徑解放臺灣”。周恩來最后說:“問題的復雜性在于怎么迫使美國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出自己的軍隊。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蔣介石集團的內部情況和美蔣簽訂的條約。”(25)
劉少奇和周恩來的講話把中國對臺灣及沿海島嶼問題的考慮和對策講得十分全面、十分透徹:首先通過中美談判壓迫蔣軍撤離金馬,實現和平解放;此招不行,則采取軍事行動迫使蔣軍放棄金馬,目前還沒有做好準備,但已有大陳島的先例;解決臺灣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而收復金馬則是比較簡單和容易的。(26)因此,當日內瓦談判陷入僵局,而福建的運輸條件和軍事準備完成后,對金馬采取的軍事行動便開始了。
1958年1月中旬,福州軍區司令部討論了關于空軍進入福建及對金馬作戰的方案。他們認為,空軍入閩對于保衛國防、打擊蔣軍都是十分有利的,但考慮到國際政治反應,應避免刺激敵人,空軍擬不主動轟炸、不出海作戰、不接觸美機為好。如果對金門和馬祖作戰,則采用空軍、海軍及地面炮火轟擊和封鎖的辦法,不用陸軍登陸,即可能迫使蔣軍撤離。(27)3月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托鄧小平帶信給毛澤東,報告了討論結果和軍委意見:“擬在7、8月開始行動”,“準備在必要時轟炸金門、馬祖”。3月8日毛澤東批復同意,但最后行動時間待定。(28)7月15日中東危機爆發,毛澤東立即有所反應。7月17日,正在準備軍委擴大會議總結發言的彭德懷向解放軍三總部負責人傳達毛澤東的指示:根據中東局勢,空軍要盡快入閩,炮兵準備封鎖金門及其海上航運,總參立即擬定部隊行動計劃。(29)未等軍方拿出具體方案,7月18日晚毛澤東又召集軍隊各有關單位負責人,對炮擊金門做出明確指示:以地面炮兵實施主要打擊,第一次打10萬至20萬發,發后每天打1000發,準備打兩三個月;空軍兩個師同時或稍后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彭德懷于當晚主持中央軍委會議做出安排,炮兵準備于25日轟擊金門蔣軍艦艇,封鎖港口,斷其海上交通,空軍27日轉場。7月19日總參召開會議,進行了具體部署。(30)
從目前看到的材料,當時并沒有明確將軍事行動限于地面炮火轟擊。據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的回憶,在總參各部召開的會議上,“金、馬地區的作戰僅限于炮擊的意圖,在最初是不明確的”。特別是解放軍剛剛在舟山群島進行了一次三軍聯合兩棲作戰演習,訓練島嶼爭奪戰戰術,而參加演習的部隊一直未得到返回原駐地歸還建制的命令。所以各部隊高級將領都在積極進行登陸作戰準備。(31)從福建軍區前線指揮部黨委會議記錄看,所談內容包括使用轟炸機,海軍對登陸作戰的保障,占領金門后如何加強工事等,會議甚至還確定了登陸的大體時間。(32)看起來,在前方負責指揮的將領對于具體作戰方式也不甚清楚。還有,根據福建軍區的資料,直到7月20日前線官兵才開始大規模構筑炮兵陣地的工事。(33)而整個戰役的指揮權力,是臨時決定委任給工作中心已轉到地方行政的福建軍區政委葉飛的,甚至開始行動的具體時間也交由前線指揮官掌握。7月17或18日葉飛突然接到電話傳達的命令后,立即組建前線指揮部,并于19日趕到廈門,開始進行戰役準備,于24日完成作戰部署。(34)所有這一切表明,盡管早有設想,但確定開始金門戰役的決定是毛澤東臨時做出的。
對于毛澤東突然作此決定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利用中東危機、美國無暇東顧的時機,發動一次軍事攻勢,迫使蔣軍退出金馬。至于美國對此會做出何種舉動,中國應該如何應付,自己的盟友蘇聯又會有何反應,毛澤東顯然還沒來得及認真考慮。命令下達后,毛澤東冷靜地思考了幾天,7月27日突然決定暫時停止炮擊金門的行動。從毛澤東信中所說“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一句可以看出,他應該是對采取這次行動會導致敵方作何反應有所顧慮。(35)但從后面發生的事情看,更大的可能是毛澤東已經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敵人按照自己的設想做出反應。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炮擊金門:蘇聯的應對與中蘇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