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莫斯科不得不為北京提供核保護
炮擊行動開始后,蘇聯的反應很平靜。8月24日赫魯曉夫曾發表了一個公開講話,在談到國際形勢時,他只講了中東問題,而絲毫沒有提到在遠東發生的事情。(64)顯然,他不知道炮擊行動為什么會發生,將有什么后果,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8月26日中國外交部主動通報的情況非常簡單:“這些島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我們無論如何要解放這些領土,這是我們的內部事務。美國對于我們的打擊行動持有何種立場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我們認為,美國人未必會參與這一地區的沖突。”(65)這種輕描淡寫的說法,當然是在安慰莫斯科。直到8月31日,《真理報》才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指責美蔣“在遠東地區組織實施了軍事挑釁行動”,并表示了支持中共的立場:“解放臺灣及其他所有屬于中國的沿海島嶼是中國人民的內部事務”,“如果今天有誰企圖通過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來進行威脅的話,那么他不應該忘記,這是在威脅蘇聯”。(66)莫斯科遲遲不以官方名義對危機做出反應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蘇聯人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67)況且,事態的發展也沒有那么嚴重。
然而,幾天后美國做出的激烈反應就令蘇聯緊張起來,也讓中國人感到不安。炮擊金門前,毛澤東思考再三,猶豫不定,就是擔心這次行動會導致美國的干預,所以他想方設法避免刺激美國。準備炮擊的指示下達后,8月20日毛澤東又決定,暫時不打馬祖,集中火力炮擊金門。(68)8月21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召集彭德懷、林彪、王尚榮和葉飛商議。聽過匯報后,毛澤東只問了一句:炮擊會不會打死美國人?葉做了肯定的回答,因為美國顧問配備到蔣軍營一級。毛考慮了十幾分鐘,再問:能否避免打到美國人?葉答:無法避免。毛隨即宣布散會。這時林彪給毛寫了一張字條,建議可通過正在與美國人接觸的王炳南透露一點消息。毛未作批示,把字條送給葉飛看。葉雖不同意,但感覺事情重大,未敢表態。22日繼續研究,毛澤東考慮,先打幾百發炮彈,由小到大。葉飛則傾向于突然襲擊,由大而小。毛最后決定“照你們的計劃打”,并要葉留在北戴河指揮,與彭下榻一處。23日一早毛澤東又改變了主意,并通過葉飛告知前線:不打地面目標,只打水面船只,使用炮彈3000到6000發;打地面時,不打其指揮機構;不打美國軍艦及島上的美國人。上午10時35分,彭德懷傳達了最新指示:“1、小打,主要打敵之艦艇,待敵還擊時,再大打;2、暫時還不打,看幾天,待敵大批船只來后再打;3、把金門、馬祖保留下來,二年內不考慮。”午后彭德懷又提出,同意福建前指的意見,還是大打,按時炮擊,“估計美軍不會參加”。15時,毛澤東最后表示同意彭的意見。于是,17時30分開始實施炮擊,重點目標是金門的指揮機構、炮兵陣地、雷達陣地和停泊在料羅灣的軍艦。(69)“最猛烈的炮擊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共打出2.8萬發炮彈。(70)
炮擊開始后不久,毛澤東看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經過反復研究和爭吵,白宮終于亦步亦趨走上了有限干預的立場。(71)還在炮擊前,美國就不斷通過軍事援助加強了臺灣的防御能力:美國第七艦隊兩艘巡洋艦駛入臺灣海峽巡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進駐臺南機場,撥給蔣軍6架最先進的F-100噴氣式飛機,40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并幫助裝備一個斗牛士地對地導彈營。(72)戰役開始后,8月26日美方通知蔣介石,太平洋戰區司令根據美軍臺灣協防司令史慕德的建議,同意駐琉球海軍陸戰隊、空軍第二全天候戰斗機大隊即調往臺灣;第六艦隊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4艘驅逐艦自地中海調來臺灣,加入第七艦隊,另調中途號航母和驅逐艦若干自珍珠港來臺;即刻交付臺灣2艘登陸艇;待臺灣飛行員經培訓可單獨飛行后,陸續移交F-100飛機;在60-90日內,增強駐外島地面部隊的武器裝備;調勝利女神地對空導彈一個中隊駐臺,視蔣軍訓練情況交付;數日內再提供3艘登陸艦及其他艦艇若干。史慕德當晚即前往金門視察。蔣方要求美軍直接協防金門,美方稱:美國援臺,蔣即可增兵金門。(73)9月2日美方又通知,美國海軍可以在三浬之外海面為蔣艦護航,空軍則接防臺灣,蔣軍空軍可增援金馬。(74)9月3日,美國會授權總統撥借8吋榴彈炮12門給蔣,即日由琉球啟運。(75)美國援助的這些新式武器和裝備在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更讓莫斯科和北京緊張的是白宮的政策性聲明。
炮擊的第二天,蔣介石就要求美國總統發表聲明,“表明美國對外島局勢的堅定立場”。8月27日蔣又致電艾森豪威爾;要求美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幫助協防金門、馬祖;第七艦隊承擔海峽安全責任,幫助護航;授權美國駐臺協防司令便宜行事。(76)從美國總統和國務卿的公開表態看,直到8月底,美國只是對局勢表示關切,譴責中國的“侵略性”行為,聲明美國對保衛臺灣的義務,而沒有表明是否幫助蔣軍防守金馬。(77)實際上,此時美國已經制定了應急計劃。8月29日,艾森豪威爾召集會議專門討論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應對危機的行動計劃。會議確定分三個階段對中共的軍事行動做出反應:1、只要中共不企圖攻占任何主要島嶼,美國將只堅持在國際海域護航;2、如果中共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軍隊很可能需要給蔣軍以直接的援助,包括攻擊沿海空軍基地;3、如果中共進攻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軍隊將適當擴大行動范圍,并由總統決定是否使用核武器。參聯會一致認為,不向國民黨人通報該計劃。(78)9月2日,美國軍方甚至向國務卿說明了在未來危機升級的情況下,美國將如何使用核武器、使用哪種核彈頭的問題。(79)
盡管華盛頓內部討論的情況并未泄露,但美國人的強硬態度是越來越明顯了。8月29日,陸軍部長布魯克在漢城對記者說,如果中國人“低估或誤解了”總統或杜勒斯的聲明,“將要因此而后悔”。9月1日又在結束訪臺時發表講話:“如果共產黨進攻金門、馬祖而以為這僅將導致一場有限戰爭的話,那他們實在是在冒極大的危險。”(80)其實,毛澤東應該已經感覺到依靠武力是無法取得金馬的——只用炮擊嚇不走蔣介石,采用空軍轟炸和陸軍強攻,又會導致戰爭升級,引來美國人。(81)8月31日中共中央通過了一個決定,對外宣傳應該避免對登陸金門問題作肯定或否定的表示。(82)福建前線指揮部因未見到新指示,在一篇廣播稿中仍然對蔣軍施加壓力,說“對金門的登陸進攻已經迫在眉睫”。毛澤東見后,立即提出批評,并于9月3日責成中央軍委起草了《對臺灣和沿海蔣占島嶼軍事斗爭的指示》,再次指出炮擊金門“是一種持久的斗爭”,并規定:目前不宜進行登陸作戰;炮擊也要有節奏,打打看看;海空軍不得進入公海作戰;不準主動攻擊美軍。(83)同一天,毛澤東下令炮擊暫停三天。9月4日晨,電臺廣播了中國政府聲明,宣布12浬領海線。(84)在當天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提出,美艦入侵我領海,我有權自衛,但不一定馬上打炮,可以先發出警告,相機行事。同時準備與美國恢復談判,還要開展宣傳攻勢,但不要說過頭話。(85)顯然,毛澤東變得謹慎了,并且已經準備好退路。宣布擴大領海權,不過是最后一次警告美國不得為蔣軍護航。但是在白宮看來,這是試圖迫使美國放棄已經做出的決定。于是,9月4日杜勒斯發表新港聲明,宣布美國“認識到確保和保護金門和馬祖已經同保衛臺灣日益有關”,并且已經做好軍事部署,以便一旦總統做出決定時立即“采取既及時又有效的行動”。(86)臺灣報紙也跟著鼓噪:美國正在考慮對臺灣海峽的軍事沖突采取從護航直至“投擲原子彈”等“五種行動”。(87)臺海局勢頓時緊張起來。(88)
這一下輪到莫斯科著急了。9月5日赫魯曉夫打電話給駐華使館,說他準備派葛羅米柯秘密去北京,通報蘇聯對臺海局勢的看法。蘇聯政府正在起草一封措辭強硬的赫魯曉夫致艾森豪威爾的信,希望就此與中國同志交換意見。(89)9月6日葛羅米柯到達北京,并分別會見了周恩來和毛澤東。關于這兩次談話,目前尚未發現檔案文獻,但有雙方當事人的回憶錄。對于談話的主要內容——中方表示既不要占領金門,也不會解放臺灣;蘇方表示完全贊同中國的立場和策略;雙方交換了周恩來9月6日聲明和赫魯曉夫9月7日信件的文本,并贊同對方的做法等等——回憶錄的描述都是一致的,差別僅在于毛澤東是否要求蘇聯給以核保護。(90)葛羅米柯回憶的毛的說法大意是:美國可能冒險,中國已有考慮。如果美國進攻中國,甚至使用核武器,中國的策略是誘敵深入,待美軍進入華中地區后,蘇聯再使用一切手段對其實施打擊。(91)陪同葛羅米柯訪華的魏列夏金回憶說:毛澤東表示,中國不怕核訛詐,如果美國實施核打擊,中國政府將退守延安繼續斗爭。(92)閻明復當時擔任毛澤東的翻譯,他的回憶比較詳細:當毛澤東說到如果與美國作戰將采取關門打狗的做法時,葛羅米柯說,對你們的這種戰略我不能評論,但是要考慮現在是原子彈時代。這時毛澤東回答說:“原子彈有什么可怕?我們現在沒有,將來會有;我們沒有,你們還有嘛。”又說:我們的方針是自己承擔這場戰爭的全部責任,不要你們參加。我們不同于國民黨,不會拖蘇聯下水。至于同美國作戰,那是將來的事情,不是當前的問題。當前我們不會打臺灣,這點請轉告赫魯曉夫。(93)筆者判斷,中方的回憶比較全面和準確,而葛羅米柯顯然是按照他當時的理解或事后的需要,過分強調了毛澤東要求核保護的意愿。(94)從危機前后發展的過程看,毛澤東的確沒有想過甚至力圖避免同美國發生軍事沖突,一旦美國參與進來,中國也會想方設法化解危機。但在表面上,中國一定不能示弱。(95)這當然就需要顯示中蘇同盟的力量,就需要蘇聯給以援助。不過,毛澤東所需要的只是一種威懾力量,這種威懾即使不能制止美國參與,至少可以防止事態擴大。因此,蘇聯政府和領導人的介入,還是必要的,對于赫魯曉夫信函的內容,毛澤東也是滿意的。
9月7日毛澤東指示周恩來研究一下赫魯曉夫的信件,并寫出書面意見交葛羅米柯帶回。毛認為,應肯定的正確部分占90%,可商量的地方只有幾段,并建議信中應對中美雙方的聲明有所評論。葛羅米柯于當天回國,蘇共中央主席團立即討論了中方的意見,認為都是“正確的和認真的”。經過修改,赫魯曉夫的信件于7日晚交給美國,同時在電臺播出。(96)根據俄國的檔案,9月7日周恩來與葛羅米柯還有一次談話。周恩來用直截了當的語言表述了毛澤東暗示的意思:在猛烈炮轟金門時,中共中央已經考慮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發動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包括使用戰術核武器摧毀我們的城市。這時蘇聯不必參戰,只需對美國發出嚴重警告。只有在美國動用更大的核武器并以這種方式冒險擴大戰爭的時候,蘇聯才應該使用核武器給以報復性打擊。(97)此外,蘇共中央在9月27日致中共中央的信函中也復述了周恩來的這段話。信中說,葛羅米柯轉達了周恩來9月7日的談話內容,蘇共中央感謝中共中央不使蘇聯卷入戰爭的“高尚氣節”,但是在中國遭受敵人進攻時,蘇聯不會袖手旁觀。“蘇聯擁有不僅能制止戰爭,而且能夠毀滅我們共同敵人的可怕的武器”,如果在中國受到核打擊時蘇聯卻不來援助,那將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大災難”。“我們可以說,對中國的攻擊就是對蘇聯的攻擊”。毛澤東后來(10月15日)在給赫魯曉夫的親筆回信中說,中國領導人被“你對馬列主義和國際主義原則的無限忠誠深深地感動了”,并對此表示“衷心感謝”。(98)應該說,毛澤東這次接受蘇聯的幫助,并非虛情假意。(99)
9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的聲明,宣布愿意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100)同一天,赫魯曉夫在給美國總統的信中打開了核保護傘,他“呼吁美國政府采取明智態度,不要采取可能招致不可挽回的后果的步驟”。在評價美國的聲明時,赫魯曉夫指出:“在目前美國早已不是原子武器的壟斷者的情況下,它想用原子武器來嚇唬其他國家的企圖完全是徒勞的”。在對周恩來的聲明表示贊同后,赫魯曉夫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并鄭重聲明:侵犯中國也就是侵犯蘇聯,蘇聯將盡力維護中蘇兩國的安全。(101)應該說,這個表態對于制約美國的決策,不是沒有作用的。(102)大敵當前,一致對外,莫斯科似乎已經忘卻了對中國擅自采取軍事行動的不滿。然而,隨著危機的繼續,中蘇之間的分歧開始擴大。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炮擊金門:蘇聯的應對與中蘇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