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下行期我國銀行業面臨嚴峻的資本補充壓力
(一)資本補充兩大渠道受多重約束
1.從內源融資來看,利潤增速受經濟下行、利差縮小的雙重影響增長乏力。
中長期來看,自2010年以來,在“三期疊加”因素影響下,我國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將持續較長階段的“L”型增長。過去五年,GDP年均增長7.8%,其中2015年增長6.9%,為1991年以來的最低值。經濟增長放緩既有外需疲弱的影響,也有內生動力不足的因素,隨著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增速放緩,企業利潤開始下降。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0%,增速同比回落2.20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30%。其中,傳統制造業,特別是鋼鐵、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商業銀行作為典型順周期行業,利潤增速也隨之面臨中長期放緩的挑戰。2015年我國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與資本利潤率分別為1.10%、14.98%,同比下滑0.13、2.61個百分點。
短期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導致銀行凈息差(NIM)收窄。2015年10月,央行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利率市場化已經基本完成。國際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完成初期,銀行既面臨著存款競爭導致的資金成本增加,又面臨著競爭優質貸款客戶導致的貸款收益減少。因此,一定時期內利差收窄成為必然趨勢。根據銀監會發布數據,2015年我國銀行業季度凈息差(NIM)平均值為2.53%,較2014年均值下降11BP。根據12家A股上市銀行年報(注:截至2016年4月22日,共有12家境內上市銀行披露了2015年報,分別是5家大型銀行(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和交行)以及7家中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2015年有10家銀行息差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窄,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民生,達33BP,其次為農行,26BP。
面對上述雙重壓力,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速逐步見頂回落,由高增長的“黃金時代”踏入一個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白銀時代”。銀監會發布的2015年度監管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59萬億元,僅增長2.43%,同比下降7.2個百分點。已發布年報的12行凈利潤總和為12018億元,較上年僅增174億元,同比增速僅為1.47%。除平安銀行外,其他11行凈利潤增速均降至個位數,工、建、中、農、交五大行分別為0.52%、0.28%、1.25%、0.70%和1.21%,逼近“零增長”。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除了平安銀行外,多數也紛紛落入低增長行列,凈利潤增速不到5%。
2.從外源融資來看,資本市場融資存在不確定性。
就國際資本市場而言,進入2016年以來,全球股市受全球經濟放緩、歐洲銀行業危機警報(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等出現巨虧)等因素影響連續暴跌。而3月,穆迪發布公告將中國15家銀行的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至負面,其中包括12家商業銀行和3家政策性銀行。4月,標普將中國9家銀行的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至負面。中資銀行評級展望下調與我國主權信用評級調整和銀行業潛在風險上升有關。從國際經驗來看,“負面”展望約有60%的概率演化至長期信用評級下調,例如2008年3月以來,穆迪先后30次下調G-SIBs(注:G-SIBs: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級展望至“負面”,其中有18次演化至長期信用評級的下調。而一旦信用評級下調,會導致股票價格短期內出現超跌、以及債券融資成本提高等不利局面(通過對2008年以來遭遇長期信用評級下調的G-SIBs進行研究后發現,長期信用評級每下調1級,債券的融資成本會因此提高21.3BP)。這對于當前積極探索境外籌資的中資銀行而言,會增加境外籌資成本和難度,通過增加計息負債平均成本的方式對凈息差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于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我行而言,評級下調有可能使海外分支機構流動性管理壓力加大,獲得長期穩定資金的難度和成本都有所提高,對海外分支機構的資本管理策略和資本成本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國內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資本補充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