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為何美國四大行不需籌集資本反而可以回購股票?

經濟 rock 14020℃ 0評論

美國大銀行回購股票啟迪

中國商業銀行發展一直深受資本不足的困擾。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開始了又一輪創新資本工具、多渠道補充資本。但美國大銀行卻持續回購股票,且近年來回購量增大。據Ycharts數據,1995-2017年,美國四大銀行回購了約3370億美元的股票。截至2017年的五年內,美國四大銀行共回購了約1380億美元的股票,年均回購量約占市值的3%。2017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分別回購了154億美元、99億美元、128億美元和145億美元股票,分別占其市值的4.2%、3.3%、4.2%和7.4%,較2016年分別提高了1.3、0.4、1.9和1.8個百分點。

為何美國四大行不再需要籌集資本反而可以回購股票?回購股票能夠對它們帶來哪些利益?本文主要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有所啟示。

一、美國四大行回購股票的動機分析

在股票回購的研究中,動機分析是基本問題,國內外學者就這個問題形成了幾個假說,包括財務靈活性假說、財務杠桿假說、自由現金流假說、價值低估假說、并購防御假說、財富轉移假說以及管理層激勵假說等[1]。結合這些假說,我們認為美國四大行回購股票,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一)穩定股市表現

上市公司通過買入自己的股票,可以穩定股市表現。一方面,當相對于凈資產,股價被低估時,上市公司通過回購釋放股價低于內在價值的信號,避免投資價值被長期低估,提升估值和股價。另一方面,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股數,通過回購股票減少在外流通股,可以提升每股收益,而市盈率=每股股價/每股收益,在市盈率短期內不變的前提下,每股收益的提高將會推動股價上漲,長期內又會推動股票估值提高。

2013-2017年,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集團分別回購了396.6億美元、252.0億美元、414.9億美元和315.1億美元,市凈率分別提高了0.50、0.48、0.11和0.15,股價分別上漲了135.2%、158.3%、74.8%和77.0%,每股收益提高了45.1%、73.3%、5.4%和22.8%,均高于其凈利潤變化率,其中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的股價變化率高于同期標普500指數變化率(88.5%),除富國銀行之外的其他三家銀行每股收益變化率高于同期標普500每股收益變化率(17.9%)。當然,股價變化取決于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投資人對其的預期,股票回購只是一個影響因素,而且有能力回購股票也是經營業績良好的表現。

(二)更為靈活地分配利潤

美股公司十分注重股東回報,回購股票不僅僅是市值管理,還是一種相比于分紅更加靈活的利潤分配方式。一方面,公司可以根據其現金流情況決定是否實施回購和回購數量,將利潤間接分配投資者。如2013-2017年,摩根大通股利支付率維持在30%左右,富國銀行股利支付率在30%-40%之間,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的股利支付率基本保持穩定增長,分別從15.8%和0.9%提高到24.2%和8.9%[2]。2013-2017年四大行每股分紅也逐年提高,平均復合增長率為54.0%,投資者對公司每年的分紅都有期待。而回購股票的金額每年都變化較大,近五年最低為2013年花旗集團回購了8.4億美元,最高為2017年摩根大通回購了154.1億美元,不定期不定量的回購,可以有效地打破投資者預期。另一方面,回購后的股票可以作為庫存股,無需強制注銷,可以分配給管理層和員工作為股權激勵,也可以擇機再次出售,相比分紅更加靈活。此外,回購股票可以減少流通股,減輕分紅壓力。2013-2017年,摩根大通共將1.7億股庫存股分配給員工福利和薪酬計劃,實施股權激勵,每年的股權激勵費用維持在300億美元左右。

(三)優化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可以給上市公司帶來收益,也可能帶來風險和損失。因此,在公司管理中,需要根據經營情況尋求合適的財務杠桿,以提升公司價值。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不定期不定量地回購股票,調整股東權益,達到合適的財務杠桿。從2006-2017年美國四大行權益乘數(資產總額/股東權益)和回購股票金額變化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及危機后的恢復時期,美國四大行均減少回購,降低財務杠桿,降低風險,在經營狀況良好的時期,通過回購股票提高權益乘數,有利于創造更多利潤,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提升股票價值。尤其是從2015-2017年的數據來看,美國四大行通過大量的股票回購,提升財務杠桿。2017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花旗集團的權益乘數分別為9.91、9.38、8.54和9.14,較2015年分別提高了0.41、0.16、0.17和1.38。

美四大行股票回購

二、美國四大行回購股票的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會受到其經營情況的影響。美國四大行之所以可以回購股票,與其資本狀況、盈利能力和業務發展模式有關。

(一)良好的資本狀況

一是資本充足率保持較高水平。除2007年金融危機期間有所下降之外,2006-2012年美國四大行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明顯提高,2012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5.3%、14.6%、16.3%和17.3%。2013年,巴塞爾協議Ⅲ生效,提高了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標準,取消僅用于覆蓋市場風險的三級資本,調整了不合理的風險權重,如提高了資產證券化交易風險暴露權重,大幅提高相關業務資本要求等[3],美國四大行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較2012年有所下降。2013-2017年,除2015年美國銀行有所下降以外,其他三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均保持穩定增長,2017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資本充足率均高于15%,一級資本充足率均高于13%,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超出監管要求2.4、5.1、4.2[4]和3.6個百分點。

二是資本和一級資本穩步增長。2017年末,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資本總額分別為2275億美元、2084億美元、2242億美元和1879億美元,分別較2006年增長了97.4%、205.4%、79.0%和52.4%,一級資本總額分別為2086億美元、1775億美元、1902億美元和1624億美元,分別較2006年增長了157.3%、382.2%、108.9%和78.6%,2006-2017年年均分別增長9.0%、15.4%、6.9%和5.4%。

(二)穩定的盈利能力

金融危機以后,美國四大行的盈利能力復蘇較快,且在近幾年保持穩定,如2014-2017年摩根大通的ROA保持在1%左右,ROE自2010年開始保持在10%左右,分別較2008年提高了約0.8和8.0個百分點。富國銀行自2010年開始,ROA均高于1%,ROE均高于10%,盡管近兩年受丑聞影響,盈利能力有所下滑;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盈利能力稍差,但近幾年也都趨于穩定。受稅改影響,花旗集團2017年凈虧損62億美元,去除稅改影響,凈利潤為158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6%[5],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穩定的盈利能力,首先保證了資本的內源補充,通過留存盈余轉增資本金。2013-2017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優先股占資本比重平均值分別為10.0%、11.1%、9.7%和7.8%,長期債務占資本比重平均值分別為7.5%、13.4%、10.6%和11.3%,留存收益占資本比重平均值超過60%,說明相比于優先股、長期債券等資本補充工具,留存收益對資本的貢獻較大。從留存收益總量看,2006-2017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年均留存收益分別為119.9億美元、85.6億美元、38.6億美元和17.4億美元,近五年年均留存收益分別為146.9億美元、135.2億美元、101.9億美元和81.2億美元。其次,穩定的盈利能力保證了較為充裕的現金流用于股票回購。從美國四大行回購情況來看,一般具有“順勢而為”的特點,即經營性現金流較為充裕時,四大行會增加回購,自由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減去資本開支)有效覆蓋回購和股息時會更加明顯。2006-2017年,美國四大行自由現金流大部分年份為正,四大行自由現金流均值只有2006年、2012年和2017年為負,最高為2013年的727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只有富國銀行的自由現金流可以覆蓋回購和股息,但其股價只上漲了8.34%,遠低于其他三大行,一方面可能受其丑聞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市場環境較好的情況下,較小的回購規模不利于提高股票價值。

(三)資本節約型的發展模式

美國四大行不再需要籌集資本反而可以回購股票,還得益于其建立的可持續的資本節約型發展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資產增速和貸款占比較低。由于金融危機,2009年美國銀行業資產規模比2008年降低了5.5%,美國四大行中,除了美國銀行收購了全國金融公司和美林證券,資產增長了22.3%之外,其他三大行資產均出現負增長。2009-2017年,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年均增速為3.6%,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分別為2.8%、5.8%、0.3%和-0.1%。從貸款占資產比重來看,2006-2017年,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有所提高,但低于40%,2017年分別為36.2%和35.5%,富國銀行貸款占比由65.4%降至48.5%,美國銀行由47.8%降至40.6%。較低的資產增速和貸款占比,降低了發展的資本壓力。

二是零售業務占比較高。商業銀行的各類資產業務中,零售貸款相對于公司貸款有著明顯的低資本消耗優勢。在美國、歐洲和日韓等已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成熟市場中,零售銀行收入占比普遍在40%以上。2006-2017年,美國四大行零售收入占比平均值超過50%,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均值分別為46.9%、62.6%、47.2%和44.7%,2017年分別為44.9%、55.1%、39.1%和45.7%。

三是非利息收入占比較高。2017年,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占比為34.0%,大中型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更高,2017年美國四大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為45.0%,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分別為49.7%、43.9%、48.9%和37.5%,2006-201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分別為52.9%、46.1%、50.8%和35.9%。由于實現了混業經營,美國商業銀行的證券子公司可以承銷股票,資管業務明確是信托關系。四大行非利息收入中,和資本市場相關的收入占比高。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為何美國四大行不需籌集資本反而可以回購股票?

喜歡 (0)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