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剛剛您提到的都是發達國家的并購,那么在巴基斯坦投資呢?
張建平: 中國到發達國家投資,是因為現在發達國家的市場基本上都以并購為主。換句話說,利率投資通常會投向一些制造業,但是發達國家現在基本上是以服務業為主,制造業也基本上是技術比較高端的,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美國是全球吸引資本最多的國家,現在美國每年90%以上的案子是并購案,只有10%左右是綠地投資,英國也是這樣。但是在發展中國家,比如說亞非拉國家,則需要到外面,屬于資源尋求型或者市場尋求型,這里面可能更多是綠地投資。咱們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綠地投資方面比較快,但是最近兩年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在發達國家并購明顯加速。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經創了記錄,400億美元的大案子一下子就把今年的投資額抬了上去。
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各種所有制的企業都在走。有些企業可能做得比較好,有些企業則是有問題的,但是總體的方向和趨勢都是好的。即使有的企業遇到了問題,但改變不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勢。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 8000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很多中國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所以我們鼓勵中國企業更多走向“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服務于國家大的發展方向。即使有些企業存在問題,但是我們會通過風險識別、風險防控,幫助企業提升應對能力,來解決虧損等問題。
Q:現在有一種看法,我們企業并購歐美的企業,他們認為是資產低點、認為很合適。但實際上我們很多高風險的國家,就像趙老師說的,“一帶一路”上的國家的很多投資,盈利的預期并不是那么清晰,有各種各樣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如何鑒定國有企業在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這種投資和對外援助只是存在形式上的區別嗎?
張建平: 實際上很多人對“一帶一路”持有批評觀點,就是說中國現在在收益很難獲得保障的情況之下,就去搞基建、去撒錢當“冤大頭”。但是,這個問題總體比較復雜。從總體上來講,我覺得“一帶一路”建設從中方的角度上來講,其最終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是要通過貿易、投資、金融還有基建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其中間政策與民心相通,其核心是要通過貿易和投資的繁榮,來帶動雙方的發展。古代的絲綢之路僅僅靠貿易,但是現在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共同使促進發展。這個過程當中,眾所周知,“一帶一路”上很多國家發展水平非常低,基礎設施非常差。一般情況下,都不愿意到這種條件的國家去投資,甚去連貿易都不愿意去做。
要促進貿易和投資基建就必須先行,那么中國有非常豐富的發展經驗:第一就是要想富先修路,第二就是無功不富。“一帶一路”的這些國家,就是在“要想富先修路”這件事情上壓根沒做。舉例來說印度有13億人口,有50%的印度人是用不上電的。你難以想象這種情況,因為中國100%的人都能用上電。
第二個例子,比如說緬甸,60%的人用不上電。沒有電談什么發展?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沒有人愿意到那里。從產業發展這個角度上講,“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基建先行。在基建先行的過程當中,這些發展中國家基建的資金需求規模很大。我們到這些國家搞基建,有些基建項目可能是援助性質的,這樣的話你就得看我們商務部的對外援助當中,我們對“一帶一路”很多國家,還有很多非洲的很多國家,實行了大量基建方面的援助項目,包括公路,港口、體育場、醫院、學校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從總體上講,“一帶一路”的空間范圍覆蓋歐亞大陸,自然衍生到非洲和大洋洲。這么大的空間范圍之內,基建的資金需求是多少?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預測的光是亞洲今后十年的基建資金需求是八千億美元。考慮到整個“一帶一路”,基建的資金需求是萬億美元級別了。但是我們亞投行注冊資金一千億美元,現在只有五百億資金到位,絲路基金400億美元。日本跟我們叫板,推出了亞洲技術投資資金一千一百億美元,但是一千一百億美元從哪兒出,現在還不知道。巨大的資金缺口怎么辦?靠中國的對外援助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外援助的資金規模是相當有限的,因為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一年幾百億人民幣,我印象當中已經達到四五百億人民幣這個數了,那么五百億人民幣就是幾十億美元。所以對于整個龐大的“一帶一路”基建資金來講是杯水車薪,最根本的問題在于,“一帶一路”基建靠PPP的模式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需要大量的私人資本進來。
但是對外援助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基建大量的實施就得另辟蹊徑,不可能靠中國一家解決,那就是PPP的模式。第二是要靠所有的開發的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作用,我們歡迎美國、日本、歐洲的發達經濟體,他們的金融機構到“一帶一路”這些國家和地區,無論是通過援助的方式還是商業開發的方式來完善基建,最后才能讓我們企業家愿意到“一帶一路”去進行投資與貿易往來。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在巴基斯坦、委內瑞拉花了太多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