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對中國企業在該地區參與非透明運作的批評。一起涉及中國國有油氣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的事件引起巨大關注,雖然在中亞,該公司遠非被指責不透明的唯一外國實體。
2003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收購了一家名為Aktobemunaigas的哈薩克斯坦石油天然氣公司25%的股份。有書面證據表明,通過涉及多家離岸實體的一系列復雜的商業交易,此番股權出售包含了一項股份回購計劃,從哈薩克斯坦總統女婿的前商業伙伴控制的一家公司回購Aktobemunaigas的股份。通過在英屬維爾京群島(BVI)注冊的公司進行的、與此次收購相關的不透明交易引發質疑,但哈薩克斯坦政府已下令查禁該話題的報道。哈薩克斯坦當局并未對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采取措施。
還有其他關于中國企業承建基礎設施不透明的事例。在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的資助下,國有的中國路橋公司(China Road and Bridge Corporation)在塔吉克斯坦承接了杜尚別-苦盞-恰諾克(Dushanbe-Khujand-Chanak)公路升級項目。2010年4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Innovative Road Solutions Ltd公司(一家沒有參與此類項目的明顯記錄的公司)在該公路上設立了收費站,作為政府籌集資金、償還中國貸款的方案的一部分。
對中亞地區而言,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愿景可能帶來變革。投資當然不可能是無私的,但中國的愿景在理論上的確可以支持為當地居民提升繁榮水平的經濟議程。中國一直強調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進行善治的重要性。
中國還計劃讓亞投行更多地與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等開發銀行進行合作,這將要求中國遵守公開招標流程,這樣或許可以解決部分透明度問題。然而,如果還跟以前一樣繼續進行雙邊交易,那對中亞地區的居民而言,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可能不會帶來多大變革。
作者薩拉?萊恩(Sarah Lain)是國際防務與安全智庫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院(Royal United Serives Institute)研究員。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絲綢之路經濟帶”能為中亞帶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