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并舉”戰略對于尚處于崛起進程中的德國來講無疑是一種化友為敵、引火燒身與自拆臺腳的戰略構想。一方面,陸軍元帥施里芬和他的將軍們為國家安全構建提出了著名的“施里芬計劃”,即未來德國最大的安全風險來自于法俄東西兩線的陸上夾擊。國家安全戰略應該優先加強陸軍規模建設,并利用俄國動員效率低的特點采取“先西后東”的戰略爭取陸權優勢。同時認為:“在海軍政策上,我要問的不是海軍應有多大,而是應有多小。我們能夠建造德國、特別是皇帝所要的那么多軍艦之間,必定就會給自己招致一場非打不可的戰爭?!保?]另一方面,海軍元帥鐵畢子和他的將軍們對國家安全構建提出了著名的“風險理論”,即認為建立強大的并可以威懾英國的“公海艦隊”不僅能夠使英國不敢攻擊德國,同時還能夠使德國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盟友。[3]不幸的是,英國海軍部并沒有得出鐵畢子一廂情愿期望的結論,而是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4]1902年10月,英國海軍部注意到“德國艦隊巡航距離很短,推測是專門設計未來針對英國備戰的。他們采取的政策是在北海建立海軍基地……事實上,德國‘龐大海軍計劃’使英國離開德國,并轉而尋求同自己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對手法國和近東對手俄國人達成諒解?!保?]如果法國是德國不同戴天的宿敵,俄羅斯是一個危險的鄰居,那么英國本該是德國天然的盟友。但正是德國試圖對英國海上霸權的挑戰才使得德國最終不得不面對一個被自己戰略擠壓到一起的英法俄三國協約。
戰略目標與戰略資源之間的差距構成了國家根本的戰略風險。而威廉二世主導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的戰略風險正是來自于權力的過度伸展。追求“區域陸地霸權”和“全球海上霸權”的“海陸并舉”模式,構成了20世紀初德國國防開支大漲的根本原因?!?901~1903年,德國海軍占國防開支的20%,1907~1909年這一比重上升至25%,到了1911年急劇攀升至54.8%。到了1912年,德國不得不宣布削減海軍建設預算。”[6]自1897年“龐大海軍計劃”已降,德國舉國進入到瘋狂的造艦狂潮之中。“僅在1907年,用于海軍造艦的費用就高達291 000萬馬克。1897年到1914年間,德國海軍因造艦費用增加而欠下了104 070萬馬克的債務。”[7]持續高昂的軍費負債已經讓德國看不到同英國海軍競賽的任何前景了。由于英國只需致力于維持對德海上優勢,因此,它的國防開支要比對手少得多。但德國還要維持龐大的陸軍開支。
二、干涉變量:同盟關系與崛起成敗
為什么同樣缺乏穩定的陸基權力資源,并且同樣追求“全球海權”的荷蘭被身邊的陸權霸主法國所摧毀,而葡萄牙卻沒有被身邊的陸權霸主西班牙所摧毀呢?1為什么在爭奪“區域陸權”優勢博弈中,主動同海權霸主結盟抑或是選擇海權“搭車”的國家絕大多數取得了戰略優勢或至少取得平手?陸基力量發展不充分的海權國在“區域陸權”競爭的大國博弈中究竟充當著怎樣的戰略角色?
在爭奪“區域陸權”優勢的戰略大棋局中,海權國的戰略價值并不體現在其能夠提供強大的陸上軍事力量。正如當人們詢問俾斯麥如果英國軍隊在德國海灘進行登陸他將如何應對時,俾斯麥饒有興趣地回答道“我會叫當地的警察把他們都抓起來”[8]。但是海權國卻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使原本勢均力敵的陸權大國間的平衡發生傾覆。同時它還能夠充當參與長期消耗戰的陸權國盟友——戰略天平中的托盤角色——實現全球資源配置的大質量強磁砝碼。布萊恩·沙利文(Brian Sullivan)將其稱為“起決定作用的戰略”(the strategy of the decisive weight)[9]。對于這一角色掌控最好的就是歷史上的海權霸主英國?!拔抑С终l,誰就會勝利”[10]這句源于亨利八世(Henry Ⅷ)的經典名言很好地詮釋了戰略“助攻手”在歐洲權力天平中的價值。亨利八世還讓宮廷畫師為他繪制一幅油畫:他右手拿著一個不偏不倚的天平,天平一端是法蘭西,另一端是奧地利;左手拿一砝碼,準備隨時投放到天平中的任何一端。在伊麗莎白(Elizabeth)女王時期,人們普遍認為:“西班牙和法蘭西就像歐洲天平的兩端,而英國則是天平的指針或支架。”[10]1624年,法國的一本小冊子請求雅各布(Jacob)國王將伊麗莎白女王和亨利八世作為光輝的楷模。因為“他們非常高明地在勢均力敵的皇帝查理五世和國王弗朗西斯之間扮演著裁決者的角色。讓雙方既怕他又恭維他,并爭相獲得他的友誼?!保?0]
海權國最大的戰略優勢在于享有制海權一方可以通過“遠洋打擊”與“近岸封鎖”遏制敵對同盟獲得海外資源的可能,并有效打擊敵對國家孤懸海外、鞭長莫及的戰略基地。同時,能夠在長期的陸權消耗戰中通過控制國際航道通行,進而決定區域外戰略資源的流向與配置。因此,海權可以被視為“區域陸權”競爭中最大的戰略“助攻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協約國與同盟國的戰爭中,海權霸主英國及其海權盟友日本對德國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海外殖民地與軍事基地進行逐個摧毀。開戰后,日本援引《英日同盟》條約中的參戰義務,進攻并清除太平洋地區赤道以北的德國海外軍事基地——包括中國青島的膠州灣——英國負責清除赤道以南的德國海外軍事基地。在大西洋戰場上,號稱全球第二的德國海軍在日德蘭大海戰中因無法取得與英國旗鼓相當的制海權而躲藏在基爾軍港——海軍作為遠洋打擊和對敵人近岸封鎖的軍事手段卻需要躲藏在自己陸基力量的羽翼下得以保全——直到戰敗也沒有勇氣大規模再次出海迎戰英國皇家海軍。從荷蘭人在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戰爭中(1572~1609年)首創對敵“近岸封鎖”已降,海權國對陸權國在長期消耗戰中獲取全球資源配置問題上就一直擁有更加靈活的話語優勢。在英法七年戰爭和拿破侖戰爭中,英國通過對法國實行封鎖切斷了其與其他大陸的一切聯系,同時也使得其孤懸海外的殖民地盡數遭到摧毀。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海陸復合型大國應當選擇哪種崛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