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求成為多邊開發機構
日報:絲路基金是否謀求未來成為多邊開發機構(MDB)?
周小川:目前沒有這樣的想法。第一,多邊開發機構以貸款為主,絲路基金以股權為主。第二,多邊開發機構在其架構下各國都要參與出資,但在PE類基金,由那些有資金且想投資的主體加入,往往主體個數有限;只需要接收投資的,可以拿好項目來吸引資金,就沒必要加入投資者的行列。PE的概念就是不搞公開募集資金,為此,結構上和決策上相對更加簡單靈活。
若是多邊開發機構,還會有國別覆蓋、政治考量等平衡因素,但PE類機構,就看哪個項目好,項目該做的基礎工作做到了,既對當地有好處,中長期來說也有合理回報,就可以投。清晰簡單,不需要太多的平衡術。
日報:國內外的類似投資者都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加入絲路基金?
周小川:對,道理上,資金可以來自不同主體,但相互之間會需要一段觀察期、磨合期,看是否志同道合。不過,絲路基金不會刻意追求多邊國際組織的代表性和待遇,例如稅收、人員地位等方面的優惠。當然,一般PE都不會要求這些,主要靠技能,入鄉隨俗。當然,如有優惠政策我們也樂見其成。
未來可設子基金
日報:絲路基金如何匯集人才?高層人員來自何方?
周小川:首先,央行起了牽頭籌備的作用。絲路基金成立之后會獨立運作,企業化運作,包括其人才選用。首先它要回答要什么樣的適用人才。我認為它需要優秀的混合類人才。絲路基金需要這樣的人才:第一,既然是做投資,就得懂投資、懂金融、懂財務;第二,主要做國際投資,就要懂國際,對特定國別有了解,有知識和關系積累。第三,還有很重要的一條,要懂點工程,特別是工程項目的財務,熟悉工程的可行性報告和財務報告等等;第四,投資的項目分布不會是天女散花,會集中在幾個重點行業,因此需要對幾個重點行業有一定知識或經驗;第五,最好有適用的外語,才易于出去打交道。
不難看出,目前在這些方面樣樣在行的人才稀缺,那么當前只能靠拼盤,要想辦法把有不同特長的人湊起來,靠合作,靠互補,靠再學習。口行和開行這些年在傳統的絲綢之路一帶積累了不少經驗,在國別、政治、經濟、法律、人脈上有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懂行業,了解項目融資和項目核算。人民銀行對國際業務有一定積累,有國際人脈,也懂金融,但是在項目方面基礎較薄弱。因此,絲路基金這個經營團隊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綜合搭建。
即使匯聚了各方面的人才,也難以覆蓋所需行業對人才的各種需要,因此在某些行業的項目投資中,絲路基金可能會設立子基金。一種子基金是以某行業為切入點,例如,選擇電力方面的項目較多,就可以選用電力行業的部分人才,加上金融人士,還有了解國別的人才,組建電力子基金,直接負責管理一部分資金。另一種子基金可以基于區域,例如一些人才對某一區域非常熟悉,有相當多的當地人脈,就可以做一個該區域的子基金。子基金的好處,一是有利于搭建專門團隊;二是有利于財務核算,建立有效的激勵和考核機制;不需要把所有人都放到高層管理架構中去。絲路基金頂層可能偏重融資結構、財務管理、戰略布局和風險總控等。
日報:未來絲路基金和口行、開行主要是協同還是競爭關系?
周小川:是協同。口行和開行的業務仍以貸款為主,但這些年也發展了直投,例如開行的國開金融、非洲發展基金和口行的東盟基金等等,他們過往的積累有利于絲路基金未來的發展。
雖然競爭無處不在,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協同:一般項目都需要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相配合,設想一下,絲路基金聯合其它投資者共同投資股權,這時,一些本來因缺少資本金而難于獲得貸款的項目就容易啟動了,這時口行和開行可以跟進發放貸款。中投也可以附加參與一部分股權投資。將來如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啟動了,絲路基金也可以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安排做股權或債權投資上的合作。如此一來,未來大家之間更多是協同和配合關系。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