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礎貨幣投放工具之辯
《21世紀》:從信貸上講,央行現在傾向于讓特定部門來放貸,即使多側重于民生方面,但沒有人來監督和評估效果,這是否有可能造成新一輪的市場扭曲?
張明:中國央行尤為不易。歐洲央行只有一個貨幣政策目標,就是防通脹。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也只有兩個,就是促增長和防通脹。中國央行之前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就有四個:保增長、防通脹、促就業、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現在定向寬松,還意味著增加了第五個目標,就是“調結構”。
經濟學界有個很著名的丁伯根法則,一個機構想要實現幾個目標,就要有幾項獨立的政策工具。央行如此多的貨幣政策目標,彼此之間是否會沖突?現有的貨幣政策工具能夠確保實現上述目標嗎?調結構是否會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難以承受之重呢?
換句話說,貨幣政策天生是一種總量型工具,天生就應該管經濟體內流動性的多少、利率的高低。而不應該指揮讓多少錢、以什么樣的價格、流向誰。用貨幣政策來調結構,在我看來,是一種工具的錯配。
如果中國央行可以決定,特定規模的錢以什么樣的價格來給誰,這就意味著央行在發揮一部分產業政策的職能,這可能使其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更大挑戰。
《21世紀》:外匯占款以后,你曾經提到,最適宜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仍然是在公開市場上的國債買賣。但目前來看,毫無疑問,很多人都將PSL這種定向寬松當成貨幣投放的新工具。孰優孰劣如何判斷?
張明: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認為當前對貨幣政策的討論很糾結,主要是因為把以下三個問題給弄混了。
第一個問題是,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中國傳統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面臨轉型。過去是以數量調控為主,現在管數量很難管住了,不得不轉為管價格。貨幣政策要從數量調控為主轉為價格調控為主,首先必須找到一個短期的基準利率,把它作為未來的主要調控工具;其次,要完善收益率曲線,這就需要發展不同層次的債券市場。美聯儲是只調控短期利率,通過收益率曲線來傳導至各種中長期利率。而我們現在的傳導機制存在阻礙,這就是為什么雖然基準利率下調了,而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卻下不來。
第二個問題是,隨著外匯占款增量的下降,過去很穩定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變得不再穩定。因此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
第三個問題是,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是否需要放松貨幣政策。
中國央行推出PSL 和MLF,究竟是想僅僅實現定向放松的目標,還是準備將其當作一個新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還是試圖兩者兼得,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覺得把PSL 和MLF作為中期流動性投放工具的做法欠妥。作為中期的流動性投放工具,最好是沒有特定方向的,也就是央行僅僅是通過新的工具來增加市場的總體流動性而已。而上述兩個工具帶有鮮明的信貸配給功能。比如10月份,傳聞央行做了5000億元MLF,央行既管了信貸額度(5000億),也管了資金價格(3.5%),甚至還管了具體投向。我個人認為,真正宏觀意義上的中期投放工具不能管得這么細,資金最終流向哪兒,應該由市場來決定。
我認為,未來更適宜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是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現在有兩個問題待解,一是財政部不想發太多國債;二是央行賬面上的國債資產很少。這就制約了上述方案的實施。我們團隊在構想一個方案,試圖既促進國債市場的發展,又給央行提供新的公開市場操作工具。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用貨幣政策來引導價格、調控結構,是一種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