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模型年內第二次調整,將引入逆周期因子,模型參數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會讓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失去部分可預測性,也會降低人民幣匯率彈性,預計未來人民幣走勢將更加穩定。
周五刊登在中國貨幣網的答記者問稱,當前中國外匯市場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慣性驅使,放大單邊市場預期,進而導致市場供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針對這一問題,部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商通過一些具體的模型設置予以矯正,已在過去一段時間的中間價形成中有所反映。
“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稱。
然而在市場人士看來,中間價作為匯率形成機制的“錨”的作用在消失,本月多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價與中間價發生較大偏離,市場更多參考上日收盤價和離岸CNH的走勢來判斷當日的開盤價。
“如果成交價不看中間價,那中間價怎么開又有什么用呢?應該考慮的是怎么讓中間價更加有效,成為大家重視的指標。”一股份行交易主管稱。
他并表示,當前市場的預期主要取決于客盤,銀行的自營盤對市場價格不起決定作用;如果客戶不對中間價調整有所反應,調整對市場的影響就不會很大。
“(調整之后)大家覺得央媽更厲害了。”一央企財務人士稱,“以后大家都不用看中間價了,估計都是一條直線。”
本周美元指數處于弱勢,一度跌破97關口,然而周初人民幣反應平淡,后半周中資大行大量出脫美元,人民幣強勢走升至逾三個月高點,當周升0.46%;人民幣兌美元即期的市場價在“強行”靠近中間價。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在答記者問中指出,逆周期因子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動態調整,有利于引導市場在匯率形成中更多關注宏觀經濟等基本面情況。加入逆周期因子可使中間價報價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國經濟運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實地體現外匯供求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引導匯率穩定,配合金融去杠桿**
分析人士認為,中間價加入逆周期調節因子,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上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減少市場過度波動給中間價帶來的沖擊,保持人民幣匯率總體基本穩定;同時,匯率的穩定也將一定程度上減少金融市場去杠桿帶來的防風險壓力。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指出,4月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回落,而歐、日經濟景氣度提升。美聯儲近日發布的會議紀要顯示6月加息概率較大,縮表也將提上日程。加之此次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等影響,不排除未來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階段性加大的可能。
“在此情況下,盡管人民幣匯率仍可能因6月中旬美聯儲加息預期而承壓,但預計貶值幅度較小。”他稱。
而在民生證券宏觀固收研究主管張瑜看來,調整中間價模型,也是為后續政策打個提前量,預留好政策空間與工具。一方面防止美元走強時人民幣重燃貶值慣性,另一方面也是配合大監管去杠桿的金融環境。
“后續6月銀行自查結果出來及監管細節的落地,市場擔憂很可能會有一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收縮,整體流動性收縮下,股債波動或會加大,疊加6月美元加息大概率落地,怕有一定的情緒傳染,觸發資產價格的聯動。因此,央行此舉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及時性。”張瑜稱。
路透2月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從2月20日起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機制進行微調,縮減一籃子貨幣匯率計算時段,從原來的24小時改為15小時,即從下午4:30開始計算到早上7:30,以更好反應市場變化,亦可防止日內投機“中間價模型和收盤價價差”行為。(完)
作者:孫琦子 來源:路透社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人民幣中間價模型引入逆周期因子 匯率走勢將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