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中蘇之間關于撤退專家的爭論暫時平息了,直到三年后在中蘇政治大論戰的高潮中才翻出老賬,舊話重提。至于說到蘇聯全面撤退專家對中國經濟建設的負面影響,過去似乎估計過高。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國官方過分強調了蘇聯撤退專家在造成1960年代初經濟困難中的作用。實際上,如前文已經指出的,從1957年起,在經濟援助領域的蘇聯專家就開始逐漸減少了。如果說專家撤離造成的困難,那么主要也是在軍事工業系統,因為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的是國防工業,在這方面聘請的蘇聯專家也最多。根據蘇聯駐華使館1960年年度工作報告中引用的數字,截至1960年7月1日,在中國的44座城市和34個部委系統中有1292名蘇聯專家在工作,就經濟專家而言,一機部467人,二機部252人,冶金部101人,水電部60人,化工部37人,地質部和地質總局27人。此外,醫療保健系統21人,教育部系統28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從事經濟建設的1150名蘇聯專家當中,80%以上的人在國防企業或與國防工業相關的部委(如一機部、二機部)、企業和科研機構中工作。而在煤炭部、石油部、農業機械制造部、建設部、輕工部、農業部、農墾部以及鐵路運輸和通訊等部門,都只有1-7名蘇聯專家工作,在水產部、糧食部、紡織部等系統,則已經沒有蘇聯專家了。所以,對于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說,蘇聯專家的撤離是有一定影響,但造成1960年代初經濟滑坡和供應緊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自己的政策失誤,而與蘇聯撤退專家沒有直接關系。
赫魯曉夫撕毀合同、撤退專家,的確給中國的核工業發展和尖端武器研制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和短期難以全部估計的嚴重損失。按照中蘇協定,蘇方應援助中方建設的核工業項目共30個。到1960年9月的統計,全部建成的項目只有7個。在工程設計方面,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的項目16個,但其中有些文件資料不完整,技術上還有存疑,圖紙出現差錯的也不少。其余14個未完成工程設計的項目,中方設計人員未能掌握其核心技術,大多數不得不從頭開始設計。在設備供應方面,有13項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16項只供應了少部分(其中一般設備多,關鍵設備少,有些尚未配套),1項完全沒有供給。由于有些關鍵設備和新技術材料未到貨,使一些工程無法形成生產能力,迫使中方不得不組織力量從頭研制和生產??偟恼f來,由于蘇方撤走專家,中斷工程設計,停止供應設備材料,使正在建設中的9個項目被迫停工,成了“半拉子”工程。有些即將建成的項目,也因蘇方毀約停援,缺少某些配套的設備儀表或圖紙資料,推遲了建成投產的時間。受到嚴重影響的主要項目有:海軍導彈靶場的建設、長波電臺的建設;空軍地空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發射架的訂貨驗收;五院543和542兩種型號的總設計和仿制,沖壓式噴氣發動機8108項目風動設計兩個專業的掌握。20訓練基地:靶場儀器安裝盒故障排除,現有型號和國產型號的發射效果分析,無線電遙測系統、控制系統及計算原理,反干擾與保密相結合的問題。三機部兩種導彈潛艇(623和633產品)、一種導彈快艇(183P產品)的試制、資料調正、設備安裝,以及杜16噴氣轟炸機的裝配、試驗、鑒定,還有上述產品的無線電配套產品(雷達、引導站、測試設備、電子引信等)的制造;哈軍工高射導彈射擊理論、控制回路設計和飛行理論等新專業的掌握等等。 盡管如此,但客觀地講,蘇聯的援助對于中國核工業基礎的奠定和基本框架的形成,以及原子彈和導彈的研制,還是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如果沒有中蘇在核工業方面的6個協定以及蘇聯根據協定提供的設備、圖紙、資料和專家的幫助,中國的原子彈是不可能在1964年就試驗成功的;如果沒有蘇聯提供的地對空導彈和蘇聯專家的培訓,中國也不可能在1959年10月以后就基本排除了國民黨飛機對大陸上空的肆意騷擾。如果要判斷蘇聯對中國的核援助究竟達到了什么程度,那么可以說,蘇聯在1960年停止提供技術、設備和撤退專家的舉動,可以延緩但已經無法阻止中國的核試驗成功了。
正如有些俄國學者批評的:撤退專家并非是出于需要,而是赫魯曉夫的毫無理智的行為,這給中蘇關系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甚至成為中蘇分裂的重要原因。著名在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麥德維杰夫曾經評論說:赫魯曉夫撤退專家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其理由也是站不住腳和含糊其詞的,而且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使得中蘇關系走到了無法恢復的地步。不管怎樣,到1960年底,在中國大地上只剩下1名蘇聯專家了。
蘇聯專家在中國的歷史就這樣結束了,由這些專家維系和傳遞的中蘇友誼也從此消失了,留下來的只是人們的思考和回憶。
文/沈志華 來源:《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蘇聯專家撤華前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