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
火箭相當震撼。讓我覺得特別亢奮,我每周都能看見它。
伊隆興奮了。當你了解了他正在造的巨型火箭是什么樣子之后,你會明白原因的。
首先,讓我們消化一下眼前的挑戰。大家都說航天很難。迄今為止,只有幾百個人到過太空,只有幾個國家有太空發射的能力,太空游的歷史散落著各種悲劇式的發射失敗。把一個超級重、又復雜、且裝滿爆炸性液體的龐然大物在毫不出錯的情況下發射上天穿過大氣層確實非常難。
但是,我們所說的人類進入太空,事實上是進入近地軌道,距離地面高度 100 至 1200 英里。通常情況下,發射高度在 250 英里,不超過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唯一一次人類走得更遠是 1960 年代為數不多的幾個美國人登月,跨越了 25 萬英里。
當地球到火星距離最近時,火星離我們有 3400 萬到 6000 萬英里遠——約為月亮距離地球的 200 倍,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的 20 萬倍。
一光秒多一點就能到月球。
而到火星需要超過三光分。
火星好遠。
伊隆喜歡把地球到火星之旅比作橫穿太平洋,如果用這個比例衡量,去月球相當于穿過英吉利海峽(去國際空間站也就是到距離海岸 177 英尺的碼頭)。繼續用這個比喻的話,伊隆說:
向近地軌道或甚至月球發射的火箭基本上相當于漁船,如果跟一個要飛過 1000 倍遠的殖民運輸系統相比的話。
除此之外,如果只把幾個人或一個衛星帶到近地軌道還說得過去,但如果長途跋涉一直到火星,你想攜帶的遠不止這些。也就是說,你得攜帶更重的東西,走得更遠。將距離因子乘以有效載荷因子,伊隆解釋說火星運輸系統 “準確地說相當于世界現有發射運載能力的一百萬倍。必須是這樣。”
同時,火箭還要特別先進超前。伊隆說:
不僅更大,還更高效。關于火箭存在一種非黑即白的錯誤認知:火箭要么‘小而復雜’,要么‘大而笨重’。人們說的‘大傻助推器(big dumb booster)’行不通。我們需要巨大且智能的助推器。如果想要殖民火星,沒有其他選擇,必須讓火箭又大又高效。
如果不好從上圖中理解火箭有多大,我們來放個參照物。
或者這樣?
不進入觀眾席的話,橄欖球場的對角線很難裝得下它。還有這個:
摩天大樓的大小。或者就像伊隆所說,“目前為止最大的飛行物”。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馬斯克星際殖民計劃的關鍵:SpaceX 巨型火箭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