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與歐洲發達國家以及俄羅斯相比,美國基礎教育弱而高等教育強,越到上面越強,在質量上呈倒金字塔。在任何其他國家,這是難以為繼的,但是由于有了上述第一點移民的作用,美國高校可以”白揀”別國基礎教育的成果,因此移民與教育也是相輔相成的:發達的高等教育和優良的學習條件是對優秀人才或準優秀人才的一大吸引力;反過來,高智能青年的流入也促進了高等教育的質量。所以,美國教育家們都承認外國留學生對維持和提高高等院校水平的重要性,其中亞州學生又占重要地位,到80年代末已占全部大學外國留學生的一半,而其中理工科的博士生比例還要高得多。學成后至少有一半留在美國。這從另一方面造成美國教育與人口的良性循環。
種族問題
移民國家的特點形成美國一大優勢,但也造成美國特有的問題。一般說來,在民族融合中,總是處于先進的發展階段的民族同化后進的民族,如中國盛唐時期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號稱”大熔爐”,不論原屬于何種民族的移民到了這里,就成了新的”美國人”的一部分。他們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認同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和核心價值觀。毋庸諱言,這樣形成的美國人,其主流是歐洲裔的白人,也就是所謂的WASP(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直到本世紀上半葉,所有后來的移民都有一個”美國化”的過程,也就是向先來的主流歐洲白人同化。這一做法基本上是自覺自愿的。”大熔爐”之說就是一名俄國猶太移民于1908年創作的一個歌頌這種民族融合的劇本的臺詞。1918年還有紐約7萬新移民大游行,來自40多個國家的移民熱切地表示認同美國。美國的活力和凝聚力在那時達到高峰。二戰以后,情況就逐漸復雜起來,有人提出”馬賽克”或”大拼盤”之說取代”大熔爐”的形象,說明種族的融合已經越來越困難了。但是即使是拼盤,”WASP”仍然是占據中心的一大塊,其他大大小小族裔處于層層邊緣。這種情況能夠繼續多久,或者是否應該繼續下去,是美國面臨的一個難題。
問題的根源在于,美國是以種族主義起家的,”白人至上”的思想統治了幾個世紀。從一開始就把原住民印地安人趕盡殺絕,然后又從非洲販來黑人做奴隸。各式各樣的后來的移民,從愛爾蘭、意大利、猶太人等白人到亞洲的有色人種先后都受過不同程度的歧視,在”熔化”之前都當過二等、三等公民。先來者根據自己需要在移民法上做文章,以決定接納還是排斥后來者。在這個信奉自由民主的國家,對種族平等的觀念卻接受得很晚,過程曲折而痛苦,這一觀念真正進入主流思想是在60年代的激進運動之后。但是直到現在,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仍然時隱時現。美國的種族矛盾大于階級矛盾,而且要深刻得多。社會地位是可以改變的,而膚色是不可改變的。種族與階級有時相重疊,例如多數下層勞動者為黑人和拉美移民;但種族歧視是獨立于階級之外的。在黑人斗爭的歷史上,受過良好教育,已經進入中產階層的照樣受歧視。在美國的主流人種之外,生存能力較強,對美國的發展貢獻最大的有兩個族裔,一是猶太人,一是華人。猶太人過去曾受歧視,現在已經完全匯入主流,不再有區別;窮苦的拉美移民是照顧對象,但是其中的白人一旦進入高等社會,就不再被區分出來。而華人卻似乎仍是黑白人種以外的”外來者”。 盡管已成為美國公民,甚至是生于美國的第二代,職業和經濟地位都屬于高等社會,仍然不免被另眼看待。究其原因,一是膚色,二是文化,三則受中美關系的影響。如李文和一案所表現在司法上的雙重標準,固然與外交有關,從深層次看,也是種族歧視問題。
今后,世界各地各種族的臨時和永久移民仍將源源流向美國,而種族問題將繼續困擾美國社會,下一節將進一步闡述。
重教育的傳統和實踐
人口素質當然和教育分不開。重視教育是美國從歐洲繼承過來的最優良的精神遺產之一。
首先,最早的移民的教育程度就比較高,在17世紀第一、二代移民中,每40至50家就有一名大學畢業生,多數畢業于牛津或劍橋,這一比例為當時任何國家所不及。他們自然以普及教育為己任。約翰*溫特洛普率領五月花號的移民在塞勒姆港登陸后六年,即在麻省純粹由私人集資建立了一所大學。從1647年馬薩諸塞州通過義務教育法以后不到半個世紀,在當時的新英格蘭各州都已完成此項立法。在普及中小學教育的同時,立即著手建立大學。1636年10月28日,哈佛大學的章程在國會注冊,是為大學之始。到1776年美國獨立時已有9家大學,而當時英國仍只有牛津和劍橋兩家。不但美國的高等教育史比國家的歷史長一百多年,而且有一批自始至終長盛不衰、年齡長于國家一百多歲的名牌大學,除哈佛外,還有耶魯、普林斯頓、弗吉尼亞等大學,歷經獨立戰爭、內戰、世界大戰、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政府危機而巍然屹立,構成美國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一個舉足輕重的支柱。
重教育與美國立國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開國元勛們都以教育為立國之本,在他們的思想中決無”愚民政策”的痕跡,因為這與”民治”的國家是絕對不相容的。杰斐遜本人是倡導教育最力的,他把普及知識與民主制度相聯系的言論不勝枚舉,例如在1816年說過:”在一個文明國家,若指望在無知中得到自由,過去從未有過,將來也決辦不到”。 民眾應該普遍有知識、具備起碼的判斷能力是民主國家的根本,重視教育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宗教、道德和教育是”好政府”的必要條件。這是杰斐遜的理想的一部分。在他推動下,弗吉尼亞州帶頭,東北各州首先通過各種激進的關于教育的立法,包括撥地、撥款、建立基金、訓練師資等等,有的地方甚至規定體力健全的成年男子有義務為幫助學校建設出勞力。他立意要通過教育培養起有別于歐州貴族階級的新型精英以擔當領導新世界的重任。后來以杰克遜為代表的平民民主派仍批評他為貴族教育,而主張進一步把重點放在普及平民教育。
提倡在政府,建校卻大多是私人,捐錢辦學成為風尚,沒有全國性的國立大學也是美國獨特之處。著名的芝加哥、康奈爾、斯坦福等一批大學都是私人捐贈。那個時期的美國人熱衷于建大學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從歐洲帶來的傳統和宗教原因外,還有實際建設的需要、慈善捐贈的習俗、和地方的榮譽等。還有一點美國特有的是,不斷地西進的拓荒者來到不毛之地,很怕自己和所在社區”野蠻化”,因而迫不及待地辦學校。拓荒者每到一處聚居成小鎮后,最先建立的一是教堂,二是學校,三是郵局,這是保證與文明世界聯系的必不可少的設施。
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教育思想和制度有許多變化。綜觀20世紀美國關于教育的爭論和改革,有幾對矛盾貫穿其中:普及與提高、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 與實用主義以及近30年來逐漸興起,于今尤烈的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的矛盾。
1.普及與提高。
普及義務教育的做法不是美國人的首創,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制還是從普魯士傳入的。但是美國人從觀念上普遍信仰凡合法居住在美國領土上的人就有受教育權,美國延長普及教育的年限早于多數歐洲國家,到本世紀80年代全國所有的州縣都已普及6歲至18歲的免費教育,75%的適齡青年完成12年的免費教育,有的州還推前到學齡前和延長到頭兩年大學教育。當然,教學質量因地因校而異,差別很大,而且還存在由于種種原因中途棄學現象。但無論如何,真正的免費教育的普及(且不論貧困學生還有免費午餐)應是教育史上一大成就,是美國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國重普及的特點更加明顯。到90年代中期,全國高校有3千4百余所,升入大學的人數有1千2百萬。從19世紀末起已可看出,美國辦大學的觀念與歐洲大相徑庭,如果說歐洲的傳統原則是”寧缺毋濫”(現在也已發生變化),美國則是”有勝于無”。毋庸贅言,這些號稱學院和大學的設施、師資和教學水平十分參差不齊,而且像企業一樣此起彼落,至今仍然如此。例如1969至1975年間,新建立了800家高等學院(包括兩年制的社區院校),同一時期”關停并轉”的有300家,凈增500家。 這是美國獨特的現象,其結果是高度分散,各自為政,從形式到內容到水平都多樣化。
2.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占主流是美國特色,不僅是在教育領域。市場驅動力對美國教育的作用強于政府政策。早期的美國教育繼承歐洲的傳統,在課程設置上重視經典的基礎知識和廣義的人文教育。但是從一開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而較少歐洲那種純粹以鍛煉心智、培養思辯和探索的能力為最高目標的風氣。美國不論是理想主義者還是實用主義者,不論是提倡精英教育者還是平民教育者,都是把學校看作首先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地方,包括道德、能力、知識,處世態度等等,同時也是維護美國民主制度的基地。有人甚至認為學校應是世俗的教堂,是施教化、維護基本價值觀的基地。在大量移民涌入時又擔負起使他們盡快同化的責任。
20世紀10、20年代的進步主義思潮把教育進一步向實用方向推動,因為進步主義特別相信教育能改造人,改造社會。比較典型的如著名歷史學和社會學家特納(Frederick J. Turner)認為,理想中的大學應是培養能夠”超脫地、明智地在各種相互爭斗的利益之間進行調解”的專業人才。這樣的”大學人”越來越多地加入各級立法和行政機構,擴大影響,就是美國進步的希望所在。 進步主義改良主義者自己相信教育萬能,也企圖以此說服全社會,使富人相信普及教育可維持社會秩序、避免激進運動和培養熟練工人,辦教育是一本萬利之舉,從而慷慨解囊;使中下層人相信,教育是民眾權力的基礎,是通向機會之門,是達到平等的手段,從而把送子弟入學作為在社會上晉身之階。
從粗線條來說,自20世紀初教育制度基本定型以后,實用主義一直是主色調。大學的通才教育逐漸讓位于專才教育,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隨之學校的分科也越來越專,使得文、史、哲在市場競爭中被推到邊緣。19世紀的家長送子弟上大學主要是為了培養一個有文化修養,受社會尊敬并籠統地對社會有益的人,而20世紀上大學則為找一個收入優厚的”好”職業的目的越來越明確,也就是更加以市場為轉移。大學的實用性當然主要是面向廣義的經濟建設,國家、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研究項目不少是大學承擔的。美國在世界遙遙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尖端產業得力于高等教育自不待言。
3.自由主義傳統。
實用主義導致教育商業化、課程”非智化”、學生水平低下。但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容量大,特別是存在自由主義的傳統,給非實用的學科留下一定的空間,成為制衡教育過分市場化的拉力。
這里自由主義教育有幾層意思:一是指學術思想自由,二是指以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觀教育學生,三是指與實用主義相對的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首要目標的教育思想,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通才教育”。
強調教育為社會需要服務看起來似乎與中國以及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存在著本質的不同,那就是美國的教育獨立于政治。華盛頓總統生前曾有意像許多歐洲國家那樣建立一所集中的、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的,為各大學示范的國立大學,終未能在國會通過。在他以后的幾屆總統也曾做過努力,都未成功。結果形成美國高等教育沒有國家最高標準和統一的模式,也無法貫徹政府的某種教育思想。美國只有州立大學而無國立大學。即使州政府,也無權過問州立大學以外的高校,這是有法可依的,那就是1819年著名的”達特茅斯裁決” ,這一案例進一步維護了大學對政府的獨立性,這樣既保持了校園學術思想的自由,又維持了學術建樹的延續性。
美國自由主義教育家們認為,大學應該是美國核心價值觀的支柱和接力棒,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這種價值觀的載體,同時又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修養,不論從事何種行業的工作都能身體力行,對維護和鞏固美國的民主制度和不斷完善美國的社會作出貢獻。簡言之,就是要培養根據美國標準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所以在大學本科的通才教育特別重要。不論學什么專業,有一些屬于文史的必修課是必須認真對待的。這種教育思想和高度實用的現實趨勢形成張力,也是對美國教育在市場驅動下沿著庸俗實用主義滑行的一種制衡。正因為如此,大學一直保持了出新思想、新流派的源頭。另一方面,它雖然獨立于政治,但是實際上對校外的政治最敏感。本世紀對社會有影響的思潮,從進步主義到”新政”的謀士,到60年代的激進批判運動,乃至當前不論是”左”或”右”的思潮都產生于大學中。當然各種思潮實際的社會影響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