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開始有了變化?1957年到文革前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中朝關系忽冷忽熱。1958年為最好,因為1957年底毛澤東在莫斯科見了金日成,毛兩次跟金日成談話,上來就說:“金日成同志,我錯怪你了,你還是很革命,是我偏聽偏信。這樣吧,我把志愿軍都撤回來,讓你放心。”第一次談金日成有點懵,沒答話,不知道毛想說什么,不知道什么意思,回去研究了研究。其實毛幾次跟蘇聯人講話:我有志愿軍在那兒,說是防美國人的,但金日成心里肯定不舒服。第二次談話金日成想,勞動黨中央政治局開完會,大家完全擁護主席的決定。果然,1958年2月,周恩來過去制訂了撤軍計劃,到1958年10月所有剩余在朝鮮的志愿軍全部撤走,沒有一兵一卒。那時候的中朝關系是真好。此后,金日成年年到中國來,那時正值中國大躍進時期,金日成拍馬屁“主席做得真好,我們現在朝鮮也這么干,中國搞全民皆兵,金日成也發槍搞全民皆兵;中國辦公共食堂,朝鮮在平壤也辦一個大公共食堂,比中國還大,能裝4萬人。”毛特高興:我這么搞沒人學,就金日成學得快。那時候中朝關系非常好(1959-1960年)。
為什么毛突然改變對朝鮮的態度?我分析認為他對朝鮮無外乎兩手:一手硬、一手軟,硬的不行就軟。這是第一;第二,中蘇之間出了問題,在1965年之前,中國共產黨的策略是把所有社會主義陣營的人拉到自己這邊,后來看拉不過來,就拉第三世界,弄一幫窮兄弟。那時,毛澤東希望周邊朝鮮、越南、日本,至少亞洲國家跟著我走,東歐拉幾個(最后拉動了阿爾巴尼亞),出于這樣的考慮對越南、朝鮮讓步,要什么給什么。1959年、1960年中國困難時,金日成要糧食,15萬噸不夠要20萬噸,20萬噸不夠要30萬噸都給。所以整個東歐黨和蘇聯一起攻擊中國時,金日成支持,他和胡志明表示支持和同情的態度,這跟東歐國家不一樣。
赫魯曉夫也不傻,東歐都聽話,金日成不聽話不行,就說:金日成同志到莫斯科來一趟(1960年夏)。金日成到莫斯科,赫魯曉夫把他叫到一個屋子里,什么也沒說,就說:“你看一份文件”。什么文件?1956年11月30日毛澤東與尤金的談話記錄,金日成一邊看一邊罵,拍著大腿:毛澤東真不是東西!當面說好話,背后罵我!我怎么可能是革命的叛徒?太令我傷心了(這都是后來蘇聯大使匯報寫在報告里的)。第二天,金日成找赫魯曉夫,說朝鮮勞動黨從來就是跟著蘇聯共產黨走的,你們的路線就是我們的路線,決不會聽中國的話。回朝后召開干部會議:以后誰也不要去中國,中國人當面說好話,背后說壞話。到1960年夏中朝關系下降。沒到3月朝鮮經濟困難,跟底下人說:再到中國去一趟。毛可能不知道赫魯曉夫給他看了什么,但朝鮮經濟態勢在那兒擺著,大量給援助給糧食。
共產主義者的禮物
最緊張時出了邊界問題。中朝邊界簡單說到清朝時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大問題沒有,圖們江到日本海和鴨綠江到渤海有分界線。鴨綠江江源水深界線比較清楚,問題不大。但圖們江水淺資產多,哪個算源頭?爭議非常大。有三條線,中朝邊界確定了中間這條線。當時朝鮮內閣也同意。如果這個條約算數,中朝之間沒有大的邊界問題,有的是島嶼、河流改道、中心線位移。
但日本投降后,不管是北朝鮮還是南朝鮮都認為日本人逼著他們簽的條約不算數,由此就出現邊界到底在哪兒的問題。中國政府1958年邊界委員會的報告認為中朝邊界沒有問題,從他們的觀點看就是島嶼、邊界線,這些好解決,而且都是兄弟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邊界總比資本主義國家邊界要好解決得。1958、1959年中國領導人就是這樣的思路。但一直沒有解決,主要原因是缺資料,那時國民黨把好多資料帶走了,共產黨接管政權后都不知道什么是麥克馬洪線。1962年朝鮮突然提出要解決邊界問題,說白頭山(中國叫長白山)整個天池就是朝鮮的。外交部緊急到南京調檔案,一件都沒找到,我看江蘇省外師范給外交部寫的報告:接到命令開始查找,但到今天為止一個文件沒有找到。怎么談的不太清楚,現在整個關于中朝條約談判過程的文件一點都未透露。后來就簽了這個條約。
《中朝條約》簽訂內容一直是個秘密,究竟是怎么簽的誰都不知道。一直到“文革”,1967年韓國人在長春舊書攤上找到一個文件,里面記載了中國和簽約的一些問題,其中包括1962年中朝條約。那上面是怎么劃的?基本是按照朝鮮線(黃線)走的,只不過天池劃了一半,東南方向54%(斜著下來)是朝鮮的,西北方向46%是中國的。現在看天池從西峰、北峰可以看,對面是朝鮮,等于這塊地都劃給了朝鮮。這個文本由韓國人翻譯成韓文公開發布出來。我們查閱外交部2006出版的《中外邊界條約集》,中朝一卷那么厚沒有這個條約,以及1964年的議定書也沒有。中朝邊界問題從官方角度來講是一個秘密,沒有對外公布。我考證過,韓國公布的文本是比較準確的,為什么?我查了跟這邊界有關的地方志、事志和縣志,別的沒講,就特別說明了那一段,我們這一段邊界怎么劃的,你那一段邊界怎么劃,連起來是一樣的。當然,最后需要檔案開放看這個條約是怎么簽,不過我初步判斷韓國公布的文本是準確的。于是,這里就出現一個問題,原來中國邊界政策方針按照國際慣例已經簽過約的,基本是在那個基礎上稍加調整。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變動非常大,出讓了幾百公里。
毛澤東為什么這么做?當時中國政府是怎么考慮的?很明顯的直接原因是希望通過在邊界問題上對朝鮮的讓步取得朝鮮對當時中國政治上的支持,在中蘇分裂過程中,朝鮮能夠站在中國這一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我認為跟毛澤東的“天下觀”有很大關系。毛澤東在談到邊疆、邊界問題時,觀念很像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和中央王朝的思想,像明清天子–周圍都是藩國。所以中國原來沒有邊界但有邊疆概念。邊疆可以伸縮,你服從了,年年進貢就是我的。如雍正六年(1728年),安南王(現在的越南)黎維裪跟云貴總督吵架爭120里的地,結果吵到朝廷,雍正大筆一揮:80里給安南王,40里給云貴總督。后來有奏折上來說安南王對此不滿意,雍正不高興:天下土地都是我的,想給誰就給誰,給安南王不過是外藩,給云貴總督是內地而已,有什么不滿?給你80里還不滿?剛說完,安南王奏折上來了,其實安南王非常滿意:非常感謝中央對地方照顧,一定好好守好這塊地方,世世代代效忠中央。雍正高興,大筆一揮:那40里也拿去吧,替朕好好守著。你都是我的,多給你點地算什么?雍正皇帝的意思是:“朕統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隸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王土。”毛應該就是這樣的想法。
我看那個談話記錄,將其歸納起來想想:毛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呢?我想是因為在他的頭腦里沒有民族國家、邊界概念,這很像原來的皇上。基本上明清天子都是這么想的。古代中國用的概念是“天下”、“四海”,哪有邊界?朕的力量到哪兒就是邊界,所以中國古代是有邊疆無邊界。二戰后,中國共產黨掌握國家政權有了新思維:世界革命。世界革命思維跟中國古代傳統天下觀不謀而合。共產黨基本理論也是沒有國家、沒有國界、沒有民族的,最后通通都要消失,國家也要消亡。從第一國際、第二國際到第三國際、共產黨、情報局都是這樣。1949年中共建政,毛澤東先考慮的是要搞東方情報局,跟斯大林倆人說好:歐洲歸你管,亞洲我管。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中國領導人腦子里民族、邊界、主權的觀念很淡薄,這跟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有很大關系,因為原來沒有這樣的觀念。
再比如1959年中印發生邊界沖突,毛澤東把印度共產黨總書記高士召到北京:現在喜馬拉雅山那個地方跟你們印度打起來,那個地方都沒什么人去,打有什么意思。哪一天只要你們掌握了政權,我把喜馬拉雅山都給你們。不要說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來9萬平方公里,你們都拿去吧。1930年代就發出“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吳”的毛澤東,把整個喜馬拉雅山給別人也是很自然的事。當時在邊界問題上,別說朝鮮,緬甸都這樣,把一時的政治訴求和領土主權搞混,邊界問題、民族主權是國家之本,不能拿臨時的政治訴求去交換這個。這主要跟他們的觀念有關,認為這不是很重要的事,實際對民族國家形成是很重要的。
還有1962年朝鮮邊民外逃到東北,中國做了很大讓步,這樣中朝關系緩和了,一直到文革。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又是一個拐點,到這時中朝關系又開始下滑,主要為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赫魯曉夫下臺,新領導人改變了對朝鮮政策,積極拉攏,而且給援助給好東西;另外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左傾思潮罵金日成,那時中國覺得天底下就是中國自己最革命,其它全是修正主義,什么“朝修”“越修”,反正都是“修”,金日成很不滿,而且貼小報:朝鮮發生政變,金日成被趕下臺。金日成更不滿,所以1966、1967、1968年中朝關系很緊張,《勞動新聞》直接寫文章批評中國。到什么時候又恢復了?1969年,一方面美國和南朝鮮的壓力對北朝鮮壓力;另一方面是中國承受著來自蘇聯的壓力,中朝都需要接近。1969年9月30日晚上7點周恩來決定邀請朝鮮領導人邀請國慶大典,當日晚上11點崔庸健就到了北京,這說明雙方都很急迫。從后到1976年關系都比較好。這時毛主席已經老了,1975年毛和金談話說以后交給你了。金日成回去真當一回事,認為世界革命的班子要接過來。所以到處講演,辦金日成思想研究院。從金日成看,毛澤東去世后應該接管世界革命。但那以后發生很大變化,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有了根本性調整。
結語
之后我沒什么太研究,世界規定30年檔案的解密期,再以后看不到檔案材料。1980年代以后的事我知道的跟你們知道的一樣,都是報紙上登的東西。
在我看來中朝關系是變幻多端、冷暖無常、時起時伏的,沒有穩定的同盟關系或者傳統的友誼關系,這是一個歷史神話。第二,中朝關系核心在哪兒?我認為和中蘇關系一樣,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都一樣:不是現代國家關系,是一種在特定意識形態框架內形成的家庭關系、兄弟關系,而這種關系和現代國家關系基本的政府特征不一樣,之間的內在結構也不一樣。第三,你要想找到一個比較正確的對朝鮮的政策,首先就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只有把它定位成一個正常的國家關系,按照正常國家關系應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至少可以擺脫被動。
來源:作者授權新浪歷史刊發,原標題《中朝關系的驚天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