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克羅夫特客死異鄉之后幾個月,波斯王儲阿巴斯·米爾扎利用俄國剛剛經歷十二月黨人起義、政局動蕩的機會,向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發動了軍事反擊。由于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3萬名波斯軍隊所向披靡,在巴庫、埃里溫等地大敗俄軍。波斯沙阿(國王)法特赫—阿里沙企圖利用有利形勢、將俄國拉回到談判桌上,但波斯代表被圣彼得堡拒之門外。1826年9月,俄軍統帥阿列克謝·葉爾莫洛夫抓住時機,以新改編的南高加索軍隊發起反攻,在甘杰取得戰術勝利,迫使阿巴斯·米爾扎退兵大不里士。第二年,新任高加索軍事總督巴斯凱維奇重新攻陷埃里溫,渡阿拉斯河急進,一舉攻克包括大不里士在內的整個阿塞拜疆地區。1828年2月,波斯被迫簽署奇恥大辱的《土庫曼恰依和約》,將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領土(包括東格魯吉亞、東亞美尼亞和北阿塞拜疆)割讓給俄國,并賠償價值150萬英鎊的黃金;俄國在波斯全境取得領事裁判權和貿易特權,俄國商品只征收5%的關稅。此后一個多世紀里,來自北方的威脅如同泰山壓頂,壓迫了波斯整整150年。
俄國在波斯再度恢復進攻之際,倫敦的威靈頓內閣正陷入一場論戰。掌璽大臣埃勒巴倫男爵力主馬上出兵波斯、抵擋俄國人的攻勢,但被謹慎的威靈頓所拒絕。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不似俄國那般便利,英國人的軍事行動需要考慮經濟成本,因此極端倚重當地統治者的支持。但埃勒巴倫驚訝地發現:自從1810年克里斯蒂和璞鼎查的中亞之行以后,英國已經有整整20年沒有對中亞進行過成功的偵察和測繪了。作為亡羊補牢之策,1829年秋,第6孟加拉輕騎兵團的阿瑟·康諾利上尉(Arthur Conolly)從波斯邊境出發,穿越高加索和開伯爾山口之間的無人區卡拉庫姆沙漠(位于今土庫曼斯坦境內),花費一年半時間詳細偵察了阿斯塔拉巴德以南俄軍的駐防狀況、當地統治者的態度以及可資利用的要塞。他正確地推斷:俄軍要從陸路入侵印度,無論采取哪一路線,都必須經過四分五裂的阿富汗。對英國人來說,最可取的方法是扶植一個勢力范圍足夠覆蓋阿富汗全境的統一政權,對其加以武裝,使之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保護傘。
在康諾利的建議下,1832年初,東印度公司印度政治處的亞歷山大·布爾內斯中尉(Alexander Burnes)前往喀布爾,會見了巴拉克宰家族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可汗(DostMohammad Khan)。英國人承諾幫助這位普什圖族王公統一阿富汗,并在喀布爾派駐一個常設代表團。這次會面也標志著“大博弈”開始由個人英雄主義的冒險升格為國家之間的全面對抗:在黑海,英國扶植奧斯曼土耳其蘇丹抵御俄國的瓜分;在波斯高原,兩國競相爭取波斯沙阿的友誼;在阿富汗,英國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擴張企圖,以此對俄國在布哈拉和希瓦的野心加以遏制。海上強國與陸上強國之間的對抗,開始在里海和波斯灣之間的區域全面展開。
阿富汗的血與火
倫敦對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支持并不是無條件的。1837年,這位可汗請求英國人幫助他奪取錫克帝國控制下的白沙瓦,但被印度總督奧克蘭伯爵所拒絕。伯爵的如意算盤是在普什圖人和錫克帝國之間玩弄平衡,避免一家坐大;他給多斯特·穆罕默德送去一封語氣傲慢的信函,對后者大加嘲諷?;鹕蠞灿偷氖牵韲郴誓峁爬皇狼≡诖藭r派揚·維特科維奇上尉出使喀布爾,聲明支持阿富汗人的領土要求。多斯特·穆罕默德與倫敦之間的友誼在短短6年之后就宣告破裂了。
但俄國人的真實意圖顯然不在于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他們要利用這位可汗與英國人翻臉、無暇他顧的機會,奪取半獨立的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1838年11月,即英國代表團被從喀布爾驅逐之后第7個月,已經與俄國結盟的波斯沙阿穆罕默德(阿巴斯·米爾扎之子)出兵圍困赫拉特。出人意料的是,印度政治處的一名中尉正在當地搜集情報,意外地卷入了這場圍城戰。此人名叫埃爾德雷德·璞鼎查(Eldred Pottinger),正是28年前潛入波斯的亨利·璞鼎查的侄子。在他的組織下,當地守軍構建起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抵擋住了波斯人長達一年的圍困。1839年11月,在英國的外交壓力下,波斯被迫從赫拉特撤軍,俄國人的陰謀遭到了挫敗。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加爾各答,奧克蘭伯爵正在和他的幕僚策劃一個石破天驚的計劃。在和多斯特·穆罕默德決裂之后,東印度公司找到了被巴拉克宰家族推翻的前杜蘭尼王室繼承人沙阿·舒賈(Shah Shujah),并和錫克帝國締結了三方盟約:英印軍和錫克人出兵幫助沙阿·舒賈推翻巴拉克宰王室;舒賈復國之后,即宣布阿富汗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并協助英國人對抗俄國。1838年10月,奧克蘭勛爵還發表了一份火藥味十足的《西姆拉宣言》,把多斯特·穆罕默德描繪成一個背信棄義的惡棍,同時盛贊沙阿·舒賈為“忠誠的朋友和合法的王位擁有者”。宣言稱,只要多斯特·穆罕默德在位一天,“周邊地區就沒有希望獲得安寧,印度帝國的利益就無法避免遭受侵害”;英國出兵阿富汗是為了匡扶正義,幫助沙阿·舒賈“建立合法政府,對抗國內亂黨”。
1838年12月,約翰·基恩中將(Sir John Keane)指揮的印度軍團離開旁遮普,揭開了第一次英阿戰爭的序幕。這支部隊包含1.5萬名英國和印度籍官兵,分為步兵、騎兵和炮兵,后方還有總數達3萬人的挑夫、馬夫、洗衣工、廚師、蹄鐵匠以及大批駱駝提供后勤支持。有一位旅長動用了60多匹駱駝來運輸他的營帳,另一個團的軍官們則征用了兩匹駱駝專門馱負雪茄,自信之情溢于言表。1839年春,英軍部隊抵達奎達,穿過80公里長的波倫山口,啟程前往喀布爾。4月25日,英軍進入棄守的坎大哈,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7月22日,在固若金湯的加茲尼要塞跟前,孟加拉工兵團引爆了埋藏在喀布爾門下的炸藥,步兵隨即蜂擁而入,奪取了這座重要的補給戰。此役英軍僅有17人陣亡,165人負傷;阿富汗方面至少戰死500人,士氣大受影響。
加茲尼失守之后,多斯特·穆罕默德一度從喀布爾派出5000名騎兵南下,企圖決一死戰;但面對英國人的火力優勢,這支精兵不戰而潰。多斯特·穆罕默德父子被迫逃往北方的布哈拉,后于1840年11月向英軍投降,隨即被流放到印度?;鞯能妶F則全速挺進,奔向160公里外的喀布爾。1839年8月,沙阿·舒賈在英國大使威廉·麥克諾頓爵士(William Hay Macnaghten)的陪伴下進入王宮,宣告杜蘭尼王室復辟成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大博弈:英俄爭奪中亞的百年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