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戰爭的態度就是一個例子。中國莫說沒有為歷史上任何一次侵略戰爭道歉,就連戰后所直接發動的中越戰爭也沒有道歉過,更不提輸出革命時對東南亞各國的內戰的干涉了。
中國對外國的道歉要求也是選擇性的。比如俄羅斯侵占了中國最大片的土地,至今沒有歸還,而且也在歷次侵華戰爭中屠殺了數以萬計的中國人,中國也從來沒有要求俄羅斯道歉。
二戰之后出現為發動戰爭而道歉的潮流,不用說,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社會的進步。說起來,日本不但沒有拒絕為戰爭道歉,還是世界上最早為戰爭而道歉的國家之一(為保守起見,我加上“之一”,但就我所知,并沒有國家為戰爭道歉得比日本早)。早在1957年,日本就對緬甸和澳大利亞做出針對戰爭的道歉。比如: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對緬甸人民說:“我們對在戰爭中我們對緬甸人民的作出的傷害深表抱歉。”這個道歉的時間,甚至比德國人的道歉還來得更早。
德國常常被說成是道歉態度的好榜樣。但德國的對戰爭歷史的認識被過譽了。這在我前一篇文章《德國——被夸大的道德楷模》中已經被詳細討論過。其核心內容是,日本犯的罪行只是一般的戰爭罪行,德國所犯的罪行是一般的戰爭罪行和種族滅絕罪行。一般的戰爭罪行是在戰爭中普遍存在和難以避免的(并不是說它對,而是說必須從反省戰爭的角度去認識),種族滅絕罪行是絕對難以寬恕的。德國在后者的問題上確實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補償,但是在前者的態度上,無論是道歉還是賠償,都并不比日本優勝。惟很多人把兩者混為一談,以德國對種族滅絕罪行的認識,當作對戰爭罪行的認識。這里不再詳細討論。
為什么日本的道歉總是“不足夠”?
即便如此,日本發動了二戰,犯下了如此多的戰爭罪行,從當代文明來說,道歉仍然是理所當然的。但如前所述,日本已經就這個問題道歉過多次。但現在日本常常被視為一個反面教材。這是何故?
這其實有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是日本到底是否道歉不足夠。以德國為例子。德國道歉得夠或不夠,并不在于第三方的評價,而在于被侵略國家的感受。如果那些國家認為是足夠了,那么就足夠了。在德國確實做了很多的同時,德國亦幸運地遇上足夠大度的周邊的國家。在最初組建歐共體的時候,甚至沒有要求德國進行道歉。在這些國家都認為德國做得足夠好了,世界也自然認為德國做得足夠好了。
但是和德國不一樣,日本卻被中國和韓國那樣持之以恒地提及歷史問題,這令世界一直覺得日本做得不夠。這也是為什么世界認為日本做得不足夠的根本原因。惟事實證明,撇除中韓兩國,同樣飽受侵略的其他國家都極少再指責日本的戰爭認識問題。我們甚至可以猜想,如果沒有了中韓兩國,日本已經能夠成為另一個道德模范了。從另一角度看,現在希臘又再翻出戰爭問題,已經開始讓德國的道德模范形象受損。可以想象,如果希臘是個大國,它又持之以恒地抱怨的話(而不是到了還不起債的時候),那么德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將是另外一個模樣。
那么,日本為什么總是被中韓指責為“不足夠”甚至“沒有道歉”呢?一種說法是,中國認為日本沒有道歉,其實就是說日本沒有說“謝罪”(shazai)這兩個字,日本認為“道歉”(owabi)就足以。從國際社會來看,這兩個字在英文的翻譯都是apology,因此外國人對中日之間糾纏于此非常不解。事實上,在國際上,還糾纏于這個差別的只有韓國和中國,其他眾多的受侵略國家早就不把這事放在心上了。
其實,中國對“道歉”的用詞如何接受,也是很有彈性的。在英文正規用語中,正式的道歉是apology,表示自己做錯了;如果自己沒有錯,但終究引起不好的結果,就用sorry,中國一般譯成抱歉;更加輕微的,就用regret,只能譯為遺憾。在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中,中國接受了的美國的正式信件中只用了一個regret 和兩個“very sorry”,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很多專家說美國蠻橫,不肯正式道歉云云。但是在菲律賓因為香港人質事件而給苦主代表的信件中,只是用了“regret”一詞(原文是most sorrowful regret),中國政府和媒體卻紛紛認為菲律賓已經正式道歉了。可見,中國對什么樣的道歉用詞才滿意,其實很遵從政治需要。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為什么日本道歉得總是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