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訓練用的靶彈的能力和水平,就能間接看出海軍防空能力的強弱。說幾個:
模擬超音速目標的GQM-163A靶彈,這是美軍從俄羅斯獲得47枚Kh-31超音速導彈(去掉彈頭和其他敏感部件的版本)并測試后,還覺得不過癮自己再模仿的版本,屬于SSST項目,用于模擬各種沖壓發動機的2-3馬赫超音速反艦導彈,其掠海飛行高度5米,掠海速度2.5馬赫,射程110千米,07年開始批量采購,平均每年常規訓練打靶考核用6-7枚。
模擬亞音速目標的BQM-74靶彈,也就是針對各種飛魚、魚叉等高亞音速低空掠海反艦導彈的版本,海軍已經訂購2000多枚,各種演習最常見,最新的F型速度0.93馬赫,續航2小時,IMU/GPS制導,能預設航路點進行航路規劃,還能在飛行中動態變更所有飛行參數。
亞音速靶彈BQM-34,源于著名的瑞安公司“火蜂”家族(中國WZ-5是源于34N型)。最新的E型海平面速度可達到1.1馬赫。
BQM-177亞音速靶彈,屬于SSAT項目,用于取代現有BQM-74和34系列,速度0.9-0.95馬赫,速度更快,航程更遠,機動性更強。能攜帶各種載荷,包括電子對抗、主被動雷達、紅外設備、敵我識別器等。以便模擬各種特點的來襲亞音速低空掠海反艦導彈。
GQM-173A變速靶彈MSST,主要為了模擬前蘇聯亞超音速結合的3M54E導彈,也就是著名的CLUB“俱樂部”系列,末端沖刺速度可達2.8馬赫,能高G機動。
文/默虹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從靶彈性能看美國海軍防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