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雷烏斯時代
第二次反游擊戰到來后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當屬陸軍步兵軍官大衛·H·彼得雷烏斯,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論文《美軍和越戰的教訓》中呼吁美國陸軍重新拾起對反游擊戰和低強度沖突的興趣。20世紀80年代,彼得雷烏斯當時還是少校,擔任西點軍校社會科學系國際關系專業的助理教授,與其他持類似觀點的人一直保持著聯系。
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期擔任第101空降師指揮官期間,彼得雷烏斯少將在傳統的反游擊戰和保護摩蘇爾附近的街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功。彼得雷烏斯鼓勵軍隊“贏得伊拉克的人心和思想”。當他于2004年第二次去伊拉克時,彼得雷烏斯已經是一名中將了,擔任多國安全過渡司令部司令——他登上了《新聞周刊》的封面,并被打上了個問號:“這個人能拯救伊拉克嗎?”
陸軍上校H·R·麥克馬斯特在伊拉克西北部的塔勒阿法爾也取得了可與之媲美的平亂戰果,他將平民與叛亂分子分隔開來,恢復基本公共服務,把他的士兵部署在人口聚集區周圍。不幸的是,摩蘇爾和塔勒阿法爾的成果是局部和暫時的。當彼得雷烏斯和麥克馬斯特離開后,這些成果也隨之消失。
彼得雷烏斯在2005年返回美國,到堪薩斯州利文沃思堡擔任美國陸軍聯合兵種中心的指揮官,那里是美國陸軍編寫條例的地方。他將自己的首要任務定為重新編寫反游擊戰的戰地手冊,為此,他召集了一群背景各異的人——軍事和文職顧問,以及供稿者,也包括他在伊拉克的同事和“Sosh”的校友。在他所召集的學者和記者中,很多人傾向于在軍事行動中用反游擊戰代替殺傷。莎拉·休厄爾,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主任,他與彼得雷烏斯共同在萊文沃思舉辦了反游擊戰研討會。
于2006年12月問世的戰地手冊(FM)3-24(反游擊戰)大獲好評,海軍陸戰隊作戰出版物3-33.5也在同期出版了。這是用非正式的、甚至是活潑的風格(“記住,小即是美”)寫道,“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應當不僅是戰士,還是國家建設者”。戰地手冊3-24設定了“有效進行反游擊戰”的標準——每1000名平民,就要有20名進行反游擊戰的士兵。以2006年的伊拉克為例,這意味著伊拉克的盟國聯軍人數要到達614000人。
2007年,彼得雷烏斯被授予四星上將,并再次返回伊拉克,這次是擔任多國駐伊拉克部隊指揮官。他的副手是雷蒙德·T·奧迪爾諾中將,這位軍官曾于兩年前向康多莉扎·賴斯提出了“清除,保持和建設”概念,并為她的證詞提供了措辭。
一支30000人的美軍增援部隊到來了(布什曾不顧五角大樓反對而下令撤軍),使得彼得雷烏斯能夠在伊拉克全國各地采取更多的保護措施。暴力程度急劇下降。人們仍在討論美軍增兵和反游擊戰對減少暴力有多少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遜尼派部落酋長和基地組織之間的裂痕。曾經有一段時間,遜尼派也加入了驅逐基地組織恐怖分子的行列。2008年10月,彼得雷烏斯成為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成為他這一代人當中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將軍。
反游擊戰(COIN)連連獲勝,但是也在方向和力量的調整上付出了一些代價。陸軍上校吉安·P·金泰爾說:“國家建設,而不是戰斗,已成為美國軍隊的核心功能”。他是西點軍校軍事歷史項目主管,也是伊拉克戰爭的老兵。
最后一班崗
于2009年就職的貝拉克·奧巴馬總統,將美國軍事力量的重點從伊拉克轉移到了阿富汗,宣稱“我認為,過去7年的關注點已經丟失了”。他開始減少在伊拉克的駐軍,但是批準了五角大樓提出的向阿富汗增派了22000人的部隊的建議,之前那里已經有38000名美軍了。現在的戰略是“清除,保持,建設和轉移”,這意味著這些工作將盡快交給阿富汗當局。
陸軍上將斯坦利·A·麥克里斯特爾,新任駐阿富汗聯軍司令,也立即加大了賭注。除了奧巴馬已經批準的,他希望再增兵40000人,但他又說,即便是這種規模的部隊也只能進行局部的反游擊戰。這會使保護區之間存在空白地帶,也無法關閉基地組織從巴基斯坦的避難所進入阿富汗的通道。奧巴馬終于同意增加30000人,但是同時規定駐阿富汗部隊從2011年開始向阿富汗當局移交權力。“不要對你無法轉移的東西進行清理和保持”,他說。
麥克里斯特爾對進行反游擊戰的熱情是無人能及的。他把避免平民傷亡作為首要任務,即使這意味著降低了他自己的部隊的安全。他加緊了對空中力量的使用和地面部隊的交火的限制。“我承認,謹慎控制和約束武力的使用將給我們的軍隊帶來風險,”他說,“但過度使用武力將導致我們與當地民眾的疏遠,會產生更大的風險。”
他并沒有從他的克制政策中得到多少。2010年4月,麥克里斯特爾承認,甚至沒有一個連的阿富汗軍隊做好了接受責任移交的準備。他的困擾之旅隨著《滾石》雜志的一次采訪而突然結束——麥克里斯特爾和他的助手們嘲笑奧巴馬和白宮工作人員在進行他們自己的戰爭。奧巴馬在6月解除了麥克里斯特爾的職務,派彼得雷烏斯親自去阿富汗接管那里的部隊。
彼得雷烏斯放寬了對部隊使用原則的約束,但叛亂分子也無法在阿富汗扎根。像越南一樣,主要問題是東道國政府不夠堅定,無法執行既定政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美軍反游擊戰概念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