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特點是對這個戰略的激進調整。它以富裕優先、民生優先的戰略改變了“先強后富”的戰略,將發展重工業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生建設為中心。不管怎么說,沒有前三十年“重輕農”的積累,也就不會有后來“農輕重”的轉型。
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表現為把土地分到農民手中,然后快速提高農產品價格。當時糧食的收購價格提高了50%—100%,而城市的銷售價格卻沒有變。所以,八十年代初農村里出現了新景象,城市沒有什么改變。這樣,國家每年要掏出一、二百億,等于是直接補給農民的,農民的日子當然好過些了。到了八十年代晚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隨著計劃生育的強化、農民負擔的增加,才演變為朝野關注的“三農”問題。
市場經濟改革后,對于前三十年由國家主導而非市場主導,批判最多。前三十年以計劃經濟與公有制形式完成的國家主導,確實最為極端。在批判的同時,首先要看到,前三十年要同時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實現社會主義平等,本身就有矛盾;第二,國家主導的前三十年工業化為后三十年積累了基礎,這個基礎包括農業基礎、教育基礎以及工業化的體系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后面的“先富后強”的轉型不可能實現。
二、從后發國家工業化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
當以英國為代表的“先進”國家以工業化的強大物質力量為基礎不斷向外擴張時,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和“游戲規則”被塑造出來。這種世界秩序的變革使得所有的因循守舊不再可能。對于所有的后來者而言,都不得不遵守一種嚴酷的邏輯:要么自身實現工業化,主動爭取在這個世界秩序中相對較好的位置;要么放棄工業化的目標,將本國命運的寄托于先進國家的“善意”。對于這種嚴酷的邏輯,所有的抱怨和憤恨都是蒼白無力的。同時,對于后來者而言,由于先進國家的工業化優勢已經徹底改變原有的世界秩序,這使得原生性的“自發工業化”歷程就不再具有重復的可能性,自此以后,所有的工業化都必須是“自覺的工業化”。而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理解,也要從這種工業化不可抵擋的現實性的客觀角度加以理解。所謂“古今中西之辯”等觀念意義上的爭論,最終都必須依附于這個主線索。
(一)近代的中心任務是重建能夠引領國家完成工業化的政權
近代的起點是清王朝的衰敗。即使沒有西方的入侵,它也已經進入了王朝衰敗期。中國的王朝沒有超過300年的。一般來說前100到120年是上升時期,后100年是下降時期。清朝的盛極而衰大概可以說以白蓮教起義為開端。沒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清王朝也走上了盛極而衰的過程。西方的入侵是延緩還是加速了它的衰敗,不知道??偟脕碚f,清王朝是因為衰老失血老邁而亡。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整個財政已經全部控制在西方手中,以后上臺的執政者都沒有錢,都靠出賣主權來換錢。袁世凱、北洋政府就是這樣的,一直到蔣介石。
工業革命我們可以講是洋務運動啟動的,但當時國家不可能承擔起實現工業化的任務。王朝衰敗以后,最大的任務是重建國家的統一。這不是一般的國家統一,這個統一國家的任務是要實現工業化。不是像明朝那樣完成驅除韃虜、建立大明,通過軍事革命建設政權那么簡單的——這樣的革命不需要重建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F在這場革命,不僅要重建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還要滿足工業化建設的需求。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一百年的中心任務是重建引領這個國家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政權。
在半殖民地條件下,在這樣一種積貧積弱的條件下,無法完成工業化。印度也有過爭論。最后基本認定通過殖民政府完成工業化是不可能的,民族必須獨立。國家政權的獨立、版圖的統一,是大規模工業化的先決條件。
新中國成立之前,沒有這個條件。直到1944年,中國基本上還是個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國家,現代因素占整個經濟的不超過10%,而且這10%還大量掌握在外資手里。從經濟角度來講,作為傳統農業國,中國是小農經濟,手工業為主體,沒有辦法完成工業化的任務。因而,從1911年到1949年的三十多年間,中心任務是重建統一的國家。袁世凱沒有能力,失敗了。國民黨因為無力抗擊日本人的入侵,而且國內政治也沒有統一,也失敗了。
在中國思想界,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始是混雜在一起的。因為工業化是發展于西方的,所以最早是“西方化”這個詞,后來才引入了“現代化”。比如 1929年,胡適在一篇論文里面提到這兩個詞還是在同等意義上使用。1934年,上?!渡陥蟆钒l起了關于現代化和西方化的討論,在當時大部分人還以為西方化就是現代化的時候,提出廢棄西方化,采用現代化。對于這件事情,馮友蘭在他的《貞元六書》里面有記載。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有一章專門區分現代化和西方化?,F代化是指標,與工業化、城市化有關,包括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醫療水平提高、人均壽命提高等表現;而西方化是其他地方沒有、而為西方獨有的,例如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藝復興、個人主義、社會大于國家等等觀念。但社會組織的多元化、個人主義等,是不是西方獨有的?還是隨著工業化與市場化而必然到來的?它是工業化與市場化的副產品,還是西方獨有的?我傾向于認為它是工業化的副產品。從這三十年的發展可以看的很清楚。比如很多社會組織,也沒有共產黨的批準,它就起來了。
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這要到1935年,蔣介石提出了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才確定下來;抗戰中才逐漸明確在工業化中應該以重工業為主。也就是說,在1935年后國民黨才逐漸明確,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而且與技術和教育有關,可以通過西方化逐步地實現現代化。共產黨第一次提出把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論聯合政府》里。建國后這一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
從這條線索來看,近代思想中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牢牢把握工業化的主線索。國民黨內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太晚,也總搖擺;或者說日本的大規模入侵太早,國民黨沒有做好準備。1930年代初,蔣介石在解決了各派軍閥后開始“圍剿”,1935-1936,全國范圍內還比較安定,又是豐收年。恰恰在這個時候,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高漲。中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在這時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由之前的批評國民黨轉變為向國民黨靠攏。當時,成立了資源委員會,蔣廷黻、翁文灝等都是其中的重要成員。這個委員會其實就相當于國防委員會,全國的資源都被吸納在里面,當時準備做各種資源、礦產的勘探,也吸納了大量留學、懂技術的知識分子進來,為抗戰效勞。但一直有自由派的知識分子認為中國不能和日本打。國民黨推動工業化的意志并不堅定。
因而,近代以來,我們雖然提出過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工業救國,但中國的知識分子長期糾纏在政體里,更長期地糾纏在東西文化的比較中,一代最聰明的頭腦糾纏在軟塌塌的概念中。理論是混亂的,但情緒是清晰的。一個驕傲的民族把自己的歷史文化看得一錢不值。這個民族的自尊心在哪里?沒有自尊心的話,自信心在哪?一個一無是處的民族如何向西方學習?反過來講,若背負了傳統太多的包袱,又該如何向西方學習?這兩種情緒都沒錯,但辯論的方式是糾纏于“文化”概念——據說當時有一百多個類似概念。這些概念是能討論清楚的么?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從后發國家工業化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與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