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王霸之道
以上是歐洲的三個關鍵的思想傳統。但是,當然,有一個亞洲的傳統,比歐洲傳統中的任何一個都更為古老,同時也更為現代。在中國,1963年~1964年之間的著名的“9評”標志著中*共和蘇*共之間的決裂。“9評”中的每一封信都是面向全球聽眾的論證有力的政治干預。隨著中蘇裂痕在接下來的一些年中進一步加深,官方文件越來越多地將蘇聯稱為霸權,甚至是比美國更為危險的霸權。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拋棄蘇聯采取的道路。1969年,毛澤東在中國北方向他的人民警告戰爭的危險,告誡他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他所用的術語是新造的——霸權,但這一術語乃是基于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戰國時代的中國古典思想很早以前就已經產生“霸道”的概念,作為“王道”的對立面。但是在這個毛澤東對之保持忠誠的傳統中,這一術語的意涵被逆轉了。對孟子來說,霸道恰恰不是通過合意的統治,而是通過暴*力的統治,和通過仁義的統治有天壤之別。而后者是要獲取合意。
在《孟子》一書中,二者之間的對比是簡單和說教性質的。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我在這里用overlord來表達的意思,中文術語是“霸”,在英文中,早在1920年代就被翻譯成hegemon,接近這個詞的希臘用法,即附庸盟友的領導者,因為“霸”在漢語中最早指稱的是一個脫離了周天子權威的封建等級的頭目。或者,正如孟子憤憤不平地說的那樣:“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荀子提供了一個更為復雜的類型學分析。他提供的是對于統治者的三分法:“王”、“霸”和“強”。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荀子·王制第九》)
在這個類型學中,“霸”只不過是強制的一種形式。
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存亡繼絕,衛弱禁暴……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荀子·王制第九》)
“王”、“霸”區分到底在什么地方?雖然荀子比孔子和孟子看起來像更為嚴肅的政治思想家,但不免重新落入標準的儒家忠誠的窠臼。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荀子·王制第九》)
他怎樣才能夠創造這樣一個奇跡呢?“修禮者王”, 而“霸”只是“為政者強”,比“強”好不到哪里去,而“強”的赤裸裸的暴*力則會自我毀滅。
荀子的三分法可以被理解為對特里佩爾的一個反轉,德國思想家將權力的形式劃分為支配、霸權和影響三種——強制的支配是最高的形式,霸權是中間的形式,而影響是最低的形式。古代中國思想家以完全相反的方式來排序,王者的“修禮”是最高的形式,霸道是中間的形式,暴*力是最低的形式。兩種分類法之間的差異和他們的核心關切密切相關。雖然荀子是在戰國晚期寫作,但像那個時代所有的思想家那樣,他總是首先考慮給定的國家內部的權力實施,而特里佩爾考慮的是國家之間的權力關系,在那個方面,荀子和后來的俄國、意大利傳統更為接近,雖然對他來說,權力的實施者是統治者,而不是階級。當然,他的建構的弱點,在于他從他的儒家前輩那里繼承來的王者的理想形象。盡管從視野上來說,他通常更為現實一點,他仍然無法和他的前輩決裂。
要等到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出場,這些迷信才得以驅散。韓非子以激進的方式重新表述了權力的概念領域。他忽略了荀子在王道、霸道和強道之間的三分法。而提出“主道”,這種統治理論,綜合了暴*力和意識形態、強制和合意,成為一個單一的環環相扣的體系。在三分法的位置上,法家為他提供了一種綜合,用以控制大眾:正是法律的物質權威——強制和灌輸,而不是禮的魔術般的效果,才獲得臣民的服從。而道家給他提供了一種綜合,用來控制國家機器內部的官員,而這和儒家浮華的禮治方式截然相反。
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故不道仁義。(《韓非子·顯學》)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韓非子·主道》)
和荀子一樣,韓非子最重要的關注在于一個國家內部的權力機制,雖然他在表述上更為清晰和直接:
治強不可責于外, 內政之有也。(《韓非子·五蠹》)
中國古典思想因而發展出了豐富的關于強制、合意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這樣的問題意識的思考,把它們理解成為不同的權力機制,而在西方一直沒有出現任何可比的東西,直到在許多世紀之后,這個概念空間被俄國和意大利的霸權觀念所占據。當代的霸權術語在20世紀重新出現,但它只能以一種非常奇怪的邏輯,通過改變自身的范圍來與古代的用法相連接。因為在這個由毛澤東創建的傳統中,霸權指向的并不是國家內的權力關系,正如中國古典思想所關心的那樣,而是指向國家間的關系,這一轉變是合乎邏輯的。因為正如德國傳統所理解的那樣,國際關系正是合意要比強制更為脆弱的領域,霸道常常壓倒王道。漫長的中國傳統因而是唯一的一個傳統,同時包括了國內和國際的霸權領域,盡管中間隔著千年的距離。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當代世界權力結構 :西方霸權之后是中國王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