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國戰略學與自然科學的內在緊密聯系。
在美國社會科學領域,許多哲學家和戰略學家又都是科學家。美國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CharelsSanders Peirce)在數理邏輯和物理方面造詣頗高;進化論哲學家阿薩·格雷(Asa Grag),則是著名的植物學家;著名國際問題專家莫頓A.卡普蘭(MA.Kapaln),既是國際問題專家,也是著名的系統論專家;至于美國的核戰略專家,則大多是核物理專家。自然科學與哲學結合的動力,來自于人們希望通過理性的力量實現人生目標的企求;自然科學與戰略學結合的動力,來自于希望通過高科技的力量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企求。美國戰略決策人,把戰略求勝的希望寄托在了高科技身上。
(四)美國文化對“戰爭高傷亡”的極度敏感。
無論是在武器裝備的推陳出新抑或作戰理論的發展探索中,美軍都比較多地顧及到“如何減少傷亡”的問題。《美國陸軍史》曾寫“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0%的傷亡率就難以接受”。事實上,縱覽美軍各個年代、各種版本的作戰條令、作戰綱要等出版物,“以最小的傷亡代價取得勝利”的字樣頻繁出現。這主要歸因于根植人文主義傳統的美國文化,其突出特征就是對生命的極度重視。人文主義作為西方哲學中對美國軍事思想影響較大的思潮之一,起源于歐洲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確立于18世紀的啟蒙運動。它的基本內涵是要求尊重社會成員的個人權利和價值,包括生命價值。這種哲學和生命思潮在當時代表進步的力量,而后發展成為帶有個人主義傾向的文化觀念。它較少顧及國家的整體價值和社會群體的共同權利和義務,而是較多地強調公民的個體價值和個人的自由與權力。反映在戰爭領域,表現出一種對人的生存權力和生命狀態的格外關注和極端追求。
三、從“技術決勝”到“技術預警”
美國的武器裝備自內戰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如內戰時的自動步槍、水雷、裝甲戰艦,一戰時期的坦克和飛機,后來的航空母艦、原子彈、戰略轟戰機、導彈、核潛艇、巡航導彈、中子彈、航天飛機、隱形飛機……可以說,美國憑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始終保持武器裝備的優勢,從而取得對敵人的火力優勢,并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由于美軍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所以在每次戰爭中的傷亡人數幾乎都遠遜于敵方。而之所以能保持這種武器裝備優勢,正是受軍事戰略思維“之技術制勝”思想的影響,建立起了良好“的軍事技術預警”機制。
“技術突襲”和“技術預警”是美軍提出的兩個相關概念。“技術突襲”是指以獨有的技術成果或壓倒性優勢突襲對手,“技術預警”則是指對潛在對手可能形成“的技術突襲”發出警報。受美國軍事戰略思維之“技術決勝”思想影響,自上世紀50年代末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美國就一直高度重“視技術預警”工作。在美國國防情報局的直接倡導和支持下,美國科學院下屬國家研究委員會于2005年5月發布的《在全球技術進步時代避免技術突襲》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就是一個談及“技術預警”的典型文件。《報告》不僅針對防務技術全球化、商業化趨勢的大背景,列出了未來可能威脅美國軍事優勢的重點技術領域。而且確立了三條技術評估的基本原則:一是與美國國防部頂層戰略的基本方向保持一致,按照《2020聯合構想》的基本點來決定技術領域的選擇,以確保所選技術與美軍未來的作戰能力密切相關。二是保持對“焦點”技術的充分關注,使評估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三是能適應長期使用的需求,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客觀反映科技的前沿發展。正是這種良好的“技術預警”機制,保證了美國軍事技術的領先地位,對其武器裝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石海明 來源:心讀天下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技術制勝:美國軍事戰略思維的“標識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