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民族主義、石油危機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1951-1954)

經濟 ywz 17014℃ 0評論

二、美國:從中立、斡旋到疏遠摩薩臺

1.美國的中立

伊朗議會批準國有化提案后,英國駐美大使弗蘭克斯(Oliver Franks)與美國助理國務卿喬治·麥吉等人曾4次就伊朗問題進行討論。英國的立場并未改變,即建立“在英國注冊的新公司”,希望美國給予“悄悄的支持”,敦促伊朗與英國談判。美國則提出,英方的建議應與國有化一致,英伊應平分利潤。喬治·麥吉還擔心共產主義可能會利用國有化運動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力勸英國重新考慮它的方案,并警告說,如果英國按原計劃行事,相信美國不會支持,“因為這樣會把我們置于國有化力量對立面的危險境地。”〔6〕

喬治·麥吉就英美會談向杜魯門作總結說,英國對國有化浪潮的認識沒有美國務院深刻。“英國人相信可以較小的讓步達到目的。”后來英國果然沒有采納美國的意見。對此,美國表示,盡管不能支持英國目前的計劃,它們會采取“善意中立”的政策。〔7〕

美國始終從冷戰的角度來考慮伊朗問題。國家安全委員會在一份題為《關于美國對伊朗問題應持何立場》的研究報告中說:“由于伊朗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而又無法抵抗武裝進攻和政治顛覆,必然被蘇聯視為其侵略計劃中的不變目標。”報告重申美國對伊政策的首要目標是“防止蘇聯控制伊朗,加強伊朗與自由世界的緊密聯系”。〔8〕艾奇遜3月17日給駐伊使館的電報更耐人尋味。他說,美國不鼓勵國有化,但承認主權國家實行國有化的權利,只要履行適當的補償,而且在目前形勢下,“反對國有化會使美國和西方在伊朗的政治地位受到危害,可能使伊朗落入蘇聯手中。”“不過,這一政策不宜對外公開,免得國有化運動受到鼓舞”。〔9〕

美國這一復雜的心態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想乘機在伊朗擴大自己的影響,因此擺出尊重伊朗主權、不反對國有化的姿態,不會明確站在英國一邊。其次又擔心英國的做法成為蘇聯干涉的口實或為人民黨擴大影響提供機會。但是,英國畢竟是美國的盟友,在美國“從政治和經濟上扶持伊朗,使之成為阻止俄國侵略的屏障”〔10〕這一主要目標上與美國一致,因此美國又不便公開支持伊朗。盡管它不同意使用武力,對英國施加的壓力也是有限的。美國國務院在3月份曾制定了一項新的援伊計劃,其中包括進出口銀行2500萬美元貸款等方面的內容,但對援助的效果卻沒有把握。此外又擔心伊朗等國得出“要獲得美元的最好辦法就是制造危機”的結論,從而使美國受到“支持對英伊公司實行國有化的指責”。〔11〕這就再次暴露了美國政策的兩難處境:既擔心自己的態度被伊朗看成是對國有化的鼓勵,又擔心英國一意孤行在伊朗導致共產黨政變。

國有化法宣布后,英國表示不予承認,進而決定以武力相威脅。英國輿論界也響起一陣對伊動武的戰爭輿論。5月18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題為《美國在同英國和伊朗會談中的立場》的聲明,首次公開它對伊朗問題的態度。〔12〕美國希望英伊爭端友好解決。聲明既支持伊朗的國有化立場,又警告伊朗單方面取消合同的嚴重后果,強調伊朗石油生產離不開英伊公司的技術、資金和銷售手段;既奉勸英國承認國有化原則,理解伊朗“控制本國資源并從中獲利的愿望”,又聲稱美國“既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不同意”英國的任何具體建議,希望英伊就此舉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美國竭力擺出中立的姿態,聲明還說,在伊朗單方面采取行動的情況下,“美國石油公司不會在伊朗開展業務”。〔13〕這說明美國公司后來參加英伊公司為首的對伊朗石油的聯合抵制,是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

出乎美國意料之外,聲明遭到伊朗的抗議,指責美國要求英伊談判是干涉內政。伊朗的反應使艾奇遜大為“驚訝”。駐伊大使也向伊朗外交部重申,美國與英伊兩國關系均“友好而密切”,“干涉內政”純系誤會。〔14〕

6月20日伊朗宣布接管英伊公司,成立伊朗國營石油公司。英籍職員以辭職相抵制,英國軍艦也在波斯灣擺出武力干涉的架式,伊朗局勢頓時緊張。艾奇遜等人7月4日又與英國大使會談,并達成一項共識:英國的武裝干涉只會導致蘇聯的武裝干涉。〔15〕美國當然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杜魯門決定派哈里曼去伊朗調解。對此英國外交大臣7月7日寫信給艾奇遜說,伊朗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問題之一就在于伊朗人一直認為英美在石油問題意見不一致,美國為了防止伊朗落入俄國手中,隨時都準備幫助伊朗。〔16〕言下之意是美國在斡旋過程中應該明確支持英國,給伊朗施加壓力。美國并不打算公開支持英國。第二天杜魯門即致函摩薩臺,認為英國已接受了國有化原則,希望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而這就是哈里曼此行的目的。〔17〕

2.哈里曼斡旋

1951年7月14日,美國總統特使哈里曼出使德黑蘭。歡迎哈里曼使團的是一場萬人反美反英示威游行。這次示威固然與人民黨的策劃有關,卻也反映了伊朗民族主義不僅具有狂熱和極端的特點,成分也很復雜,并非摩薩臺政府所能完全控制的。從整個會談來看,哈里曼等人用以說服摩薩臺的主要論點是:要想賣石油就得有銷售渠道。中東產油國并非伊朗一家,伊朗要參與國際競爭,必須創造條件,也就是說必須與英伊公司合作,實行國有化還必須付出補償,否則石油公司就會聯手對付伊朗,國有化便難以成功。〔18〕摩薩臺終于同意與英政府談判,條件是英國事先公開承認國有化原則。

8月8日談判開始。這次英方帶來八點建議,除了對半分成,核心是將英伊公司改組成兩個新公司——購買組織和銷售組織。哈里曼后來也參加了會談,他強調英國的建議“為談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盡管他私下認為斯托克斯企圖使摩薩臺依附英國很不現實,這樣摩薩臺也會受到背離國有化法的指責。〔19〕摩薩臺對英國的方案根本不感興趣。23日,談判又告破裂。

英國首相艾德禮24日寫信給杜魯門,決定不再與摩薩臺政府打交道,并附和美國的看法,伊朗有被共產黨控制的危險,要求美國宣布完全支持英國。〔20〕9月12日摩薩臺另外提出四點建議,但哈里曼拒絕向英國轉達,等于宣布斡旋已告失敗。哈里曼等人認為,由于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和狂熱分子的強大壓力,摩薩臺擔心難以向民族陣線的極端分子交代,根本不想達成任何協議。“摩薩臺的資本是與英國人斗,如果爭端解決了,他的政治權力也就完結了”。〔21〕

哈里曼斡旋的失敗,說明了美國立場的限度。美國實際上并不反對國有化原則,也不愿公開站在伊朗民族主義的對立面,何況摩薩臺又表現出親美的態度。但美英在中東還有共同的戰略利益,美國在伊朗雖不無企圖,卻不想過分得罪英國,因而常常故意曲解伊朗的國有化立場,試圖找到某種變通辦法,亦即在名義上滿足伊朗的國有化要求或至多是說服英國作出一定讓步,實現國有化的部分內容(美國有時甚至認為摩薩臺盡管態度強硬,實際需要的也不過如此),英國則可以保留許多實際利益,重要的是盡快解決危機。但是伊朗要求的是徹底的國有化,這也是摩薩臺政府在國內取得凝聚力的需要,因為在民族主義浪潮之下,任何妥協都可能遭到反對。哈里曼等人并非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他們仍然希望伊朗能接受一個折衷方案。英國也不愿作出足夠的讓步。

談判破裂之后,英國加緊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對伊朗重開談判的建議也未加理睬。9月27日,伊朗軍隊占領了煉油廠。最后一批英國職員離去,英伊公司統治伊朗的歷史至此結束。

由于伊朗一直嚴重依賴其石油資源,最大煉油廠的癱瘓和英國為首的國際石油公司對伊朗石油的聯合抵制,使伊朗經濟日益惡化。

9月28日,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杰布(GladwynJebb)向安理會提出申訴,要求安理會迫使伊朗服從國際法庭的臨時裁決,〔22〕停止驅逐英國技術人員。10月15日摩薩臺親赴安理會發表演講,闡明伊朗的立場。〔23〕英國的提案最終因未能得到足夠的支持而遭挫敗。

10月22日,美國駐伊大使亨德森(Loy Henderson)向國務院報告了伊朗形勢。報告認為,摩薩臺等民族陣線領導人靠鼓勵和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得以上臺,一味迎合這種“盲目然而普遍的情緒”,把經濟問題放在次要地位。經濟與社會形勢的惡化使許多人開始不滿,共產主義正加緊利用這種形勢,西方的影響卻在減弱。國王是反共的主要人物,但此時顯得軟弱無力。〔24〕這樣的報告無疑會增加美國政府對援助摩薩臺的顧慮。23日摩薩臺應邀訪美,先后與杜魯門、艾奇遜等人會談。盡管他一再強調伊朗形勢嚴峻,美國對他的援助請求沒有明確答復,只表示希望伊朗盡快解決與英國的分歧。〔25〕

3.美英對摩薩臺政權態度的接近

1951年11月,丘吉爾保守黨政府上臺,決心與美國進一步合作解決伊朗問題。11月4-14日,艾登與艾奇遜在巴黎舉行了五次會談。美英對摩薩臺的態度此時仍有明顯分歧。美國認為如果英伊停止談判,美國完全支持英國,將導致伊朗內亂,共產黨會很快掌權。只有支持伊朗現政府才能避免其國內的分裂。〔26〕英國則認為共產主義不是代替摩薩臺的唯一選擇,摩薩臺的繼任者可能更愿意與西方合作。〔27〕美國此時還不想讓摩薩臺倒臺,因為對他的繼任者沒有把握。艾奇遜明白地告訴艾登,美國不僅不會支持英國坐等摩薩臺垮臺的態度,而且將單獨決定向伊提供財政援助。〔28〕

美國政府在尋求維持伊朗政局穩定的辦法,美國石油公司卻在積極配合國際壟斷財團對伊朗的聯合抵制,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它們控制的海灣地區和沙特石油的價值。它們甚至認為政府對伊朗的立場過于軟弱,會影響美國公司在中東的地位。〔29〕由于無法輸出石油,1952年的伊朗石油業實際上已癱瘓。1月13日摩薩臺向美國提出緊急援助要求,聲稱如果美國不及時伸出援手,50天內伊朗就會崩潰,人民黨將接管政府。他甚至說,5天內美國不做出答復,他只好求助于蘇聯。美國并不認為目前的危機會導致人民黨上臺。它感到此時提供援助不僅對恢復伊朗經濟作用有限,還會使石油問題長期懸而不決;同時,援助不僅得罪英國,而且會削弱國王和保守派反對力量,“從而減少一個更順從的政府上臺的機會”。〔30〕看來,美國已經開始考慮摩薩臺被取代的可能性了。

3月20日,美國宣布不能向伊朗提供貸款,理由是伊朗完全可以從它的石油資源中得到足夠收入。這顯然是在給摩薩臺施加壓力。艾登也認為美國此舉說明英美政策更加接近。〔31〕面對這種形勢,摩薩臺開始將求援的目光轉向蘇聯,突然加強了與蘇聯的往來。繼伊朗代表團去莫斯科參加經濟會議之后,5月份蘇聯代表團又來到德黑蘭,討論貿易和漁業問題。雖然并未達成任何協議,卻引起了王室的恐慌,年初已開始的王室“倒摩”運動開始進入高潮。國王與摩薩臺的矛盾由來已久。二人的矛盾首先是權力之爭,其次是國王堅定地投靠西方,反對蘇聯和共產主義,而摩薩臺要打擊的主要敵人卻是英國,他同樣想依靠美國,但對美蘇矛盾也不妨加以利用。

對王室“倒摩”運動,美國實際上持默許的態度。國務院5月30日給駐伊使館的電報說得很清楚,如果摩薩臺被一個更加反共和反對人民黨內部顛覆,并且更愿就石油問題與西方達成協議的政府取代,美國將全力支持這個新政府。〔32〕英國則早已著手物色取代摩薩臺的人選,并直接參與了“倒摩”活動。王室力量在7月中旬一度扶植蓋凡姆上臺,但很快就被群眾運動轟下臺。7月22日,摩薩臺復出。

“倒摩”運動失敗進一步激化了伊朗反對外國干涉的民族主義情緒,美國也成了打擊對象,矛頭開始指向美國駐伊軍事顧問和美國在巴林島的石油股份。美國感到調解人的角色很難再扮演下去,遂在7月底向英國建議采取聯合行動。〔33〕艾登回信表示贊同,并暗示摩薩臺與人民黨的關系正在改善,摩薩臺政權作為“反共屏障”的價值正在下降,但“近期通過合法手段取代摩薩臺的可能性不大”。〔34〕

8月30日杜魯門與丘吉爾的聯合聲明,提出兩點建議:將賠償問題交國際法庭仲裁;英伊恢復談判。美國表示愿向伊朗贈款1000萬美元。當然,前提是伊朗接受上述建議。〔35〕美國用援助吊住伊朗的胃口。摩薩臺對美國轉變立場既不滿又不安,但他不想與美國翻臉,沒有直接答復美國,卻在9月24日照會丘吉爾,拒絕英美聯合聲明并對聲明逐條加以批駁。〔36〕10月22日,伊朗宣布與英國斷交。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民族主義、石油危機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1951-1954)

喜歡 (0)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