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斯大林出來站臺,1946年2月9號斯大林公開發表了一個講話,這個講話非常重要,他在莫斯科的選舉演說,公開講,說蘇聯老百姓不要胡思亂想,蘇聯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沒有這個制度我們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嗎?沒有這個制度,我們不把國家的精力都放在重工業、軍事上,我們能抵得住法西斯的入侵嗎?所以二戰的勝利證明了蘇維埃制度的優越性。這是第一個主要觀點。第二個主要觀點,當今世界仍然是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時代。資本主義就是戰爭,把原來列寧講的一套又拿出來,腐朽的、沒落的,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因為帝國主義就是戰爭,所以我們要準備打仗,因為我們要準備打仗,所以你們還得過苦日子,還得把國家的財力集中到重工業、軍事工業。大概意思是這個。
這個話本來是說給國內的人聽,說給老百姓聽。但是在美國人聽起來感覺蘇聯又要打仗,跟誰打?跟資本主義打,至少在美國人的理解當中,他認為蘇聯又回到戰前的狀態。所以斯大林講完,沒多久丘吉爾就出來了,到美國發表了富爾頓演說,說鐵幕已經拉響,就叫“鐵幕演說”因為鐵幕演說比較有名,所以現在大家都知道鐵幕演說,其實當時并不重要,對美國沒有特別大的影響。蘇聯駐美國大使、駐英國大使當時都寫回來很多報告,給斯大林,說不要擔心,雖然丘吉爾在這里說話、放狠話,但是西方社會沒有太受影響。為什么?就是因為丘吉爾挑撥性的語言美國人不大愛聽,他們本來在北美待的個好,非得弄到歐洲去跟蘇聯對抗,什么意思。所以美國人本能有一種抵觸。當然有人很贊同,比如說杜魯門一天到晚拉著他到處走。但是從輿論報刊到多數人不大在意。
后來又一個比較重要的文件,凱南的電報,這個對美國政界影響非常大。凱南原來是一個大學教授,一直搞蘇聯問題研究,很有權威性,當時他在外交部門只是一個參贊,在蘇聯大使館。丘吉爾鐵幕演說以后,美國國務院要求評估一下到底現在蘇聯是什么狀態?是不是要進攻美國?要做評估,正好大使史密斯不在,就交給凱南,凱南發回一封8000字的電報,那是一篇論文呀。他寫的什么呢?蘇聯的行為及其根源,首先定義蘇聯是一個擴張型的國家,為什么?從歷史上看俄羅斯怎么從一個大公國一點點擴大,歐亞大陸,所以這個民族傳統就是擴張。第二蘇聯共產黨意識形態就是擴張,因為他要搞世界革命,要搞共產主義,當然要擴張,把全世界資本主義都消滅,所以蘇維埃的俄國一定是擴張的。把蘇聯的行為確定為擴張,蘇聯行為的根源就是傳統和意識形態上的擴張主義,所以美國怎么辦?遏制。必須得遏制他,不能讓他隨隨便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遏制戰略就是這么出來的。其實這個是沒有道理的。當時影響非常大,國務院如獲至寶,印發給各個部門,大家一看這分析多透徹,其實很不是這么回事。為什么?就是凱南說的這兩條都不是現實存在,而是從意識、理論上(來講)。第一,擴張,蘇聯那時已經不需要擴張了,需要的東西都得到了。原來彼得大帝設想三個出海口他至少拿到兩個,土耳其海峽至少也有通航權,波羅的海沒有問題,加上太平洋,蘇聯周圍都是他的勢力范圍還擴張什么呀?一擴張勢必跟西方產生沖突,所以沒有擴張的需要。第二蘇聯的觀念也發生變化,你說他是共產主義,那會早就放棄了,解散共產國際就說明斯大林放棄了世界革命的主張、方針。所以本來凱南這個電報沒有多大道理,但是正好迎合了美國右翼勢力的思路,就廣為傳播。這樣美國的反對聲音更大。回過頭來看當然這是斯大林講話引起的,本來斯大林不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他是說給蘇聯人聽的,美國人聽了很不舒服。英國人又折騰,一步步造成了美國國內的對“蘇聯威脅論”的定位。這是很重要的部分。
什么做法?斯大林對周邊國家,主要是指東歐、歐洲勢力范圍內,責任區范圍內的不放心,過度干涉人家的內政。為什么?他不是允許東歐各國搞多黨選舉制嗎,但是自己不知道什么叫選舉,蘇聯的選舉都是假的,斯大林選舉演說,還用說嗎?不用說也得選你,敢選別人嗎?東歐就不一樣。東歐真是幾個黨在那里爭,但是蘇聯又不熟悉這個,專制慣了,沒有搞過選舉,說這東西不太好,一會讓資產階級上(去了)。一開始斯大林給東歐出的主意,他說“你們就占住幾個主要的部長,比如說安全部長、國防部長,其他的都給他們,教育部、農業部都給他們。”想得太簡單了。從1944年開始到1946年底,因為解放的時間不一樣,在東歐幾個(國家的)選舉當中,蘇聯看著操作,操作又不大會,弄得漂亮一點,要么改選票,要么把選舉的人給逮捕了,讓人家特別反感:說咱們這還是選舉嗎?民主黨、自由黨人家不行就跑了,跑到西方去,這又是逼走了。
斯大林本來對東歐的設計挺好,樹立一捷克斯洛伐克的樣本,因為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總統貝奈斯比較親俄,恨西方。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因為德國打捷克,結果英法不管,結果先占領捷克,然后才打的波蘭。所以捷克人本身就有一種對西方的反感,蘇聯解放了,所以對蘇聯很親近。貝奈斯這個人在捷克的威望特別高,所以斯大林想借助貝奈斯總統,在東歐設計一個模式,看起來不是共產黨在這里管,但實際上共產黨說了算。但是很難實行,主要沒有搞過民主制、沒有搞過選舉。一會波蘭出事、一會匈牙利出事、一會保加利亞。西方人認為你的承諾都是假的,說什么搞多黨制、選舉制,都是假的。這里還有一個因素,東歐共產黨在這里鼓動,一會“上眼藥”(編者注:比喻添油加醋地打小報告)、一會謊報軍情,夸大敵對勢力。所以蘇聯也擔心,這樣就造成了在東歐國家的民主選舉制的問題上,引起了西方極大的反感和不滿。這也是很大的原因,走到制度性的分歧和對抗邊緣。
第三個因素,對外政策斯大林總體和西方合作,對雅爾塔體系很滿意,但是這個人太貪婪,而且特別機會主義。有便宜他一定要占,有便宜不占你傻呀。表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伊朗問題,一個是土耳其問題。怎么有便宜呢?當時伊朗油田擔心被德國人控制,所以英國和蘇聯出兵占了伊朗,當時商定二戰結束以后三個月撤軍,英國人撤走了,蘇聯不走。為什么不走?他跟伊朗說,北部的油田你得租給我。這個本來就是一個商業的事,得慢慢談。但是他不,把軍隊往這里一擱,你不租給我,軍隊就不走。伊朗當然也不愿意、也有西方撐腰,就硬頂著。他就煽動庫爾德人自治,建立了庫爾德人民黨。你再不同意,別說油田,這塊地都是我的。結果伊朗一紙狀告到聯合國,說蘇聯斯大林欺負人。
現在俄國檔案都解密,關于伊朗危機一開始怎么想、怎么策劃,其實很簡單就是要石油,要石油就要石油,為什么一會弄軍隊,一會策動人家自治,還煽動人家黨,其實他沒有做任何占領的準備。伊朗一告,美國就不高興,說你是仗勢欺人。杜魯門一個電報打給斯大林,你不能這樣做。斯大林那會不愿意跟美國鬧翻,所以立刻回電說,多大的事,不去就完了,不要了,給誰都行。美國也勸伊朗,說你跟蘇聯簽一個合同就可以了。結果兩個國家就簽了租用油田協議,這個事就沒了,沒了以后人家就把合同撕了,也沒有達到蘇聯的目的。但是這個事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說斯大林仗勢欺人,美國你不敢碰,但是你不能對周邊想欺負誰就欺負誰。
這個事結束以后又出現了土耳其危機,也是很簡單的一個事。1922年,20年代初當時所有黑海沿岸的國家和土耳其共同簽訂了一個《蒙特勒公約》,規定凡是黑海沿岸的國家都可以自由通行土耳其海峽、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亞海峽。二戰后期的時候土耳其和英國的關系走得比較近,斯大林就有點擔心。說這個要讓英國控制了土耳其,我的黑海艦隊就出不去了。因為艦隊必須要經過土耳其海峽才能達到愛琴海,再到地中海。所以他就跟土耳其政府建議,你得讓我在海峽地區建一個軍事基地,要一個軍港。土耳其說不行,這是我們的領土,你怎么可以說在這里建就建。說不行那好,我們兩國有領土問題,馬上劃出一塊地,這些人是俄羅斯的,就翻歷史舊帳。土耳其就害怕了,海峽不給你,你就劃領土,又一紙狀告聯合國。美國一看又來了,第六艦隊開過來了。斯大林一看“至于嗎,就算了算了”,這事就完了,這就是土耳其危機。但是這個事讓英國人抓住了,說這就是蘇聯擴張的表現。
還有一件事,跟土耳其危機同時發生的是希臘危機,希臘危機是冤枉蘇聯。原來檔案沒有解密誰也不知道。英國這么說,說希臘危機就是蘇聯造成的。怎么回事?原來希臘共產黨加入政府,放下武器,但是他們在政府里面待著憋屈,就像資產階級政黨在東歐待著憋屈一樣,因為希臘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早在1944年10月有一個百分比協定,丘吉爾到莫斯科和斯大林兩個人坐在那里喝茶,說將來東歐怎么分?丘吉爾拿了一張紙畫,羅馬尼亞我50%,你50%,哪里哪里我80%,你90%等等。斯大林拿著紅藍鉛筆打一勾,后來否認,但是這張紙找到了。檔案一解密又翻出來了,確實有,當然后來有些變化。在那個時候斯大林已經確定,英國你把東歐讓給我,我把希臘讓給你,包括希臘共產黨全給你,不要了。所以當時談好了。斯大林這個人還是比較守信用,他不能自己違反。所以希臘共產黨在政府里待不住,幾個人一商量還是拉桿子上山打游擊,拉出來就找蘇聯,你得支持。當年你把武器讓我們都交了,現在受氣,又出來。蘇聯說現在不行,國際關系很復雜,什么時候你們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政府我們就承認。說建政府還不容易,第二天上山拉桿子,第二天希臘民主共和國成立了。承認吧。蘇聯說我們先看看,等別人承認我們再承認。所以這個談判對希臘共產黨,蘇聯道義上不能不支持,都是共產黨。但是實際上他又不想惹事。因為這是明擺著跟英國對著干,所以就不想讓他們折騰。錢象征性的給一點,吃的、喝的總得給,但是武器裝備絕對沒有。所以英國人、西方人完全是一種印象、一種概念,共產黨背后肯定都是蘇聯支持,沒有別人。所以就把這個事安到蘇聯頭上。也說明意識形態對立會造成一種占領互疑,不管什么事都會往最壞的方向考慮。希臘危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樣到了1947年年初時,美國接受了英國的鼓動,杜魯門發表了一個宣言,其實就是在國會有一個講演,講演的目的是說,我們要援助歐洲,支持歐洲。丘吉爾的言詞比較能打動人,1946年歐洲特別冷,缺煤、缺糧食,戰后社會混亂。所以他有一個結論,貧窮、饑餓、寒冷那就是混亂,混亂的結局就是革命,就會給蘇聯一個可乘之機,到那時候整個西歐就會丟給蘇聯,這樣一講美國人就接受。這樣杜魯門宣言的結果就是美國重返歐洲,原來蘇聯跟歐洲的矛盾就變成了跟美國的矛盾,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其實杜魯門宣言發表以后,蘇聯還是采取了讓步的政策,沒有全面的抵制,斯大林還是抱有一線希望,5月份在莫斯科開會,莫洛托夫態度強硬,跟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談判,所以會議不歡而散,斯大林下來專門找馬歇爾談了一次,這個談話也解密了,可以看出來斯大林還是想力挽狂瀾,當時氛圍非常緊張,還是想說服美國,蘇聯沒有想挑戰美國的意圖,所以還是要合作。蘇聯內部也很緊張。蘇聯本身想加入西方這個體系,但是太不熟悉,就特別謹慎。比如布林頓森林會議要建立國際的經濟體系,要搞世界銀行等等。蘇聯開始也派代表去,其實他對整個資本主義運行不大懂,回來以后各種各樣的意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還是小心為上,不去了,免得讓人給玩了。所以就沒有加入,除了加入安理會(安全理事會),其他的一概不參加。蘇聯的經濟運作還是按照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自己在體制內循環,不想加入國際經濟體系。其實如果那個時候加入,后來的狀況就完全不一樣,前期它非常謹慎。
這時美國已經下了決心,所以馬歇爾回國以后就到哈佛大學做了演說,著名的“馬歇爾計劃”,6月5號發表的。馬歇爾計劃的發表就是杜魯門宣言的經濟版,杜魯門是一個政治宣言,但是得有實際行動,就是馬歇爾計劃,拿大筆的錢援助歐洲,恢復經濟搞建設。
但是蘇聯不知道怎么回事,馬歇爾計劃到底是什么?讓他們的瓦爾加(經濟學家)、莫洛托夫,美國大使、英國大使,說你們研究研究馬歇爾計劃是什么?研究完了以后一致認為,根據資本論的描述,這就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的危機爆發,他們資本過剩、錢太多,沒有地方去,資本輸出。斯大林說既然是資本輸出,就給咱們輸出一點,咱們去要錢。莫洛托夫帶著200多人去英國要錢,而且鼓動東歐所有的國家,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要錢去。結果道理根本談不攏。明里面講這個援助是包括蘇聯和東歐,也包括西德(德國問題一會再講),其實內心不想給蘇聯。蘇聯的想法很簡單,你錢都沒有地方用,借給我,我要多少你給我多少,我連本帶息還給你。就這么簡單。美國人說不行。拿這錢干什么?你要蓋工廠還是要修水壩,你得把水文、地址資料拿過來,要有可行性報告。蘇聯說這怎么行,我們一分錢都沒有拿到,就要把情報給你了,怎么都談不攏。其實那個時候美國人就下決心不能給蘇聯。蘇聯一廂情愿。這個時候斯大林得到克格勃的一個情報,在巴黎的蘇聯特工竊聽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談話記錄,人家兩個人商量以后才知道,原本就不想給我們,還把我們全忽悠來。就全走了,全撤了。撤了以后因為沒有談成,還想第二輪什么時候談。他們回來一商量,以后也不要去了,去了也不給你。這樣第二輪東歐國家都去,目的就是把這個事攪黃了,我得不到誰也不能得不到。第二天斯大林起來想到不行,別這些人去了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我甩到一邊,誰都不許去。第二輪談判東歐國家都不許去。他越走這一招越錯。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就是要跟蘇聯做經濟上的切割。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沒有經濟關系。本來要是把東歐留在這里,東歐留在這里還有一點連帶關系,但是他又擔心,挖墻腳,控制不住東歐。所以整個做了切割,不讓去。后來確實沒有去,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又出了一個事。
出了什么事,波蘭說蘇聯是蘇共中央發的通知,不許去,共產黨接到了,但是我們外交部長不是共產黨員,所以他不聽。捷克共產黨也接到通知也不行,為什么?議會通不過。斯大林一想這弄的什么聯合政府政策,這不是作繭自縛嗎?現在我說話都沒有人聽了。把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全部拉到莫斯科關到一屋里,好好想,搞不清楚誰也別出來,飯也不給吃,關了一夜,這樣沒有辦法,給貝奈斯打電話,鼓動議會通過了。結果波蘭議會部長跳樓自殺了,怎么死的也不知道,反正是死了,這個障礙排除了。大家都拒絕了馬歇爾計劃。但是實際上這個結果對蘇聯非常不利,對蘇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完全就被排除在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和科技發展潮流之外。
帶來另外一個結果就是,斯大林認為聯合政府的政策不能再執行下去,說話沒有人聽,還是得搞一黨制,一句話說完大家都跟著走,好辦事。所以在東歐各國重新推行一黨制,做法是讓社會黨和共產黨合并,選舉上就占了多數。東歐沒有叫共產黨,至少開始沒有,后來70年代羅馬尼亞改名,原來都是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工人黨、勞動黨,就是因為共產黨和社會黨合并。所以對東歐的政策開始發生變化,再加上這個時候西歐也出問題。法國共產黨多列士這個人比較狂,法國共產黨勢力確實很大,有四個內閣部長,而且還當了副總理,所以在內閣里面經常跟人家挑事、鬧事,美國早就煩了,背后讓社會黨把他給賣了,他自己不知道。后來越南胡志明成立一個民主共產黨,到底承認還是不承認?那是法國殖民地。再一個汽車工人工資的問題,好幾個事加在一起,雙方鬧起來多列士帶著人退出政府,他以為退出就是內閣倒臺,重新選舉。人家早就做好準備,你退出正好社會黨上來,就把共產黨排除出去。意大利也是這樣,陶里亞蒂也被人趕出去。這樣在歐洲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斯大林原來設計的聯合政府政策就徹底破產。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斯大林是如何掉進冷戰陷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