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從東亞海權格局演化看中國的有限海權原則

軍事 sean 10096℃ 0評論

三、從多極到兩極:海權格局的第二次重構

3.1東亞海權的多極均勢格局

20世紀初,傳統的東亞海權等級制格局徹底瓦解。東亞海域世界從農耕時代大陸文明的附屬區域,轉化為大國角逐的重要舞臺。英、法、美、俄等域外強國以及崛起于域內的日本,在東亞海域都擁有各自的影響力,區域海權格局在列強的權力角逐中形成了一種多極均勢狀態。這種均勢海權格局是以列強對東亞沿海地區的殖民占領為基礎的。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列強在東亞的殖民地范圍如表1所示。

列強東亞殖民地范圍列表

列強以殖民占領為基礎的權力均衡,造就了東亞海權的均勢格局。一方面,列強通過對殖民地的統治,各自影響或控制著東亞部分海域,并使一些重要的海峽通道成為其勢力范圍;另一方面,出于殖民統治和殖民地防務的需要,它們向各自領地派駐軍隊和艦隊,修建海軍基地和海防要塞,維持著相對龐大的海上力量。列強在海軍實力與海域控制上形成了大體的均衡狀態。但這種海上均勢并非完全的權力均勻分布,根據海軍實力的強弱及其在東亞海域影響力的大小,列強在海權格局中大致可分為兩個層級。

第一層級是海上力量最強的英、美、日三大國。英國保持著全球范圍內最強的海軍實力,雖然面臨著日、俄、美等國的多重競爭,未能在東亞海域建立起真正的霸權,但其作為頭等海軍強國的地位無可否認。通過對馬來亞特別是其海峽殖民地的統治,英國實際控制著馬六甲海峽,而駐香港、威海衛等地的海上力量則保證了其在東北亞海域的軍事存在。美國海軍實力于一戰后躍升為世界第二,僅次于英國。它在菲律賓和關島都建立了海軍基地,并于1920年將其艦隊主力從大西洋調往太平洋。強大的海軍力量和扼守住海上要道的殖民地,使美國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具有不可低估的海上優勢。日本不僅在臺灣、琉球和遼東設立了海軍基地,還利用參戰“一戰”之機,盡數奪取了德國在東亞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地,包括中國青島和被其稱為“內南洋”的馬紹爾、馬里亞納和加羅林三大群島。

第二層級是海上力量稍弱的法國、俄國(蘇聯)和荷蘭。法國雖然也是全球海軍強國,但總體實力特別是在東亞的海上力量存在較英、美、日為弱?!耙粦稹焙笃鋰M一步衰落,在華盛頓體系下全國海軍主力艦總噸位尚不及日本的60%。俄國海軍一度稱雄東北亞,但1904年日俄戰爭中其太平洋艦隊幾近全軍覆沒,此后長期未能恢復往昔實力。十月革命后,俄國(1922年后為蘇聯)在東亞遭遇其他大國的武裝干涉和外交孤立,對東亞海域的影響力進一步衰退。荷蘭在這一階段早已喪失海上霸權,淪為二等強國,但其區域性海權力量仍不可忽視。通過對東印度群島的殖民統治,荷蘭控制了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等海上要道,保持了在東南亞海域的影響力。

在海權均勢格局下,英、美、日等海上強國還積極爭奪東亞海域的海上霸權,在太平洋地區展開了白熱化的競爭。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緩和了日益失衡的東亞海權格局。條約將英、美、日海軍主力艦總噸位之比限定為5∶5∶3,還規定英美日在太平洋島嶼領地的海軍基地和防御工事維持現狀:英國不得在香港和東經110度以東島嶼,美國不得在菲律賓、關島、薩摩亞和阿留申群島,日本不得在琉球、臺灣、澎湖列島、小笠原群島、千島群島和奄美大島等地修建新的海軍基地和要塞。東亞海權格局的均勢狀態暫時得以穩定。

3.2格局演化:多極海權均勢的瓦解

日本的軍國主義化及其擴軍備戰政策打破了東亞海權的均勢。1935年,日本撕毀《五國海軍條約》,大力擴充海軍軍備,謀求徹底顛覆東亞與太平洋海權均勢格局,建立本國的海上霸權。此后,日本在陸、海兩個方向同時擴張,不僅入侵中國,還于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在“南進”戰略指導下出兵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展開了全面的海上擴張。

1945年日本的戰敗,使其霸權圖謀成為泡影。日本海軍被徹底解散,失去了海上強國地位。戰爭也削弱了英、法、荷等國的力量,使這些在東亞海域世界有重要影響的老牌殖民帝國走向全面衰弱。戰后東南亞的去殖民化進程進一步削弱了這些國家在東亞海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英屬緬甸(1948年)、馬來亞(1957年)和新加坡(1965年),法屬柬埔寨(1953年)、老撾(1954年)和越南(1954年),以及荷屬印度尼西亞(1949年)紛紛獲得獨立,東南亞地區形成了現代民族國家體系。英、法、荷等國駐殖民地的海上力量陸續撤出東亞,東亞海權格局由列強多極均勢演化為美蘇兩極均勢。

美蘇海上力量在這一階段急劇膨脹?!岸稹焙?,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海上強國,至1947年已在海外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世界上每一海域幾乎都被美國所霸占”。太平洋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官兵人數比戰前增長了20倍,艦隊總噸位增長了6倍,艦船總數更是增長了高達60倍。1950年,美國西太平洋海軍正式定名為第7艦隊,長期駐扎東亞地區。雖然美屬菲律賓于1946年獨立,但其獨立當天便與美國簽訂了《美菲總關系條約》,規定美國有權保留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此后美國又通過《美菲共同防御條約》與菲律賓結為軍事聯盟。除菲律賓外,美國在東亞還與日本、韓國、泰國以及臺灣地區正式結盟,建立了自身主導的雙邊聯盟體系,控制了太平洋第一島鏈。

蘇聯在“二戰”末期出兵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北部以及南千島群島,恢復并超越了沙俄時代在東亞的勢力范圍。以戰爭為契機,蘇聯還積極發展海軍,努力恢復太平洋艦隊實力,使其再度成為東亞海域的重要力量。蘇聯通過對社會主義陣營的主導,控制了東亞大陸“邊緣地帶”,并以此為基礎開始挑戰美國的海權。美蘇爭霸的展開及其各自主導的聯盟體系的建立,造成了東亞海域世界的分裂,使東亞海權的兩極均勢格局得以形成并不斷強化。

四、從爭霸到獨霸:海權格局的第三次重構

4.1東亞海權的兩極均勢格局

美蘇爭霸之下的兩極均勢成為冷戰時期的東亞海權格局主要特征。美國和蘇聯都致力于謀求世界霸權,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競爭,而海權成為兩極角逐的重點領域。美蘇兩國在東亞海域世界展開了全面的霸權爭奪,各自部署了以海軍為基礎的龐大軍事力量,并對區域海洋安全事務有著深度的介入。東亞海權格局,成為這一時期全球格局的一個典型縮影。

美國作為世界頭號海權強國,以爭奪全球霸權、遏制蘇聯海權擴張為海洋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美國高度重視海軍發展,加大海軍技術研發與裝備建設投入,于1955年建成了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1958年又開始建造第一艘核動力航母。在推動常規動力艦艇向核動力方向更新的同時,美國還大力推動艦載武器系統的導彈化。至70年代末,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已全部裝備了導彈。1986年美國又推出了系統的“海上戰略”,強調威懾能力和海上控制權,并提出了“前沿進攻”思想,進一步加強同蘇聯的海洋霸權爭奪。

就區域范圍而言,美海軍第7艦隊作為海上力量前沿部署常駐亞太,保持著對東亞-西太平洋海域的威懾力。美國以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和關島海軍基地為中心,在西太平洋構建起了強大的海軍前沿部署體系。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海軍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以航母為平臺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還以巡洋艦和驅逐艦為基礎對大陸海岸展開襲擊,仁川登陸更是扭轉朝鮮戰局的關鍵戰事。強大的海上力量及其在東亞地區的存在,為美國爭奪東亞海域乃至全區域的霸權提供了戰略支撐。

蘇聯也大力發展海軍力量,在爭奪大陸霸權的同時積極謀求向海洋方向的戰略擴張。1956年戈爾什科夫出任蘇聯海軍總司令,他提出“新海權論”,強調海洋的戰略價值和海軍的戰略作用,指出海上威力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從而確定這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在戈爾什科夫任職的近30年里,蘇聯海軍發展迅速。不僅其常規海上力量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海上核力量也有了長足的發展。70年代,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與海基核彈頭數量超過了美國,至80年代,其海上核力量在數量上對美國已占有明顯優勢。

就區域范圍而言,太平洋艦隊是蘇聯爭霸東亞海域的主要工具。蘇聯在遠洋進攻戰略思想指導下建立了以彈道導彈核潛艇為主體的遠洋艦隊,太平洋艦隊實力急劇增長。50年代末,核潛艇加入太平洋艦隊作戰序列。在鼎盛時期的80年代,蘇聯太平洋艦隊官兵人數多達13萬,艦艇總數接近700艘,并且擁有2艘航空母艦,在艦艇數量和噸位上都超過了美國第7艦隊。在立足東北亞的基礎上,蘇聯進一步謀求向南方海域擴張。蘇聯一度向中國提出建立聯合艦隊的要求,遭拒絕后又將目標轉向越南,最終取得了金蘭灣基地。1978年,蘇聯太平洋艦隊派遣分艦隊駐扎金蘭灣,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東南亞。金蘭灣基地作為蘇聯境外最大的海軍基地,抗衡著蘇比克基地的美國海上力量,成為其爭霸東亞海域的前沿陣地。

4.2格局演化:單極海洋霸權的形成

與冷戰結束進程一致,東亞海權格局出現第三次重構:兩極爭霸的均勢格局演化為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整個90年代,隨著俄羅斯的持續衰落和美國全球霸權的鞏固,美國的東亞海上霸權處于持續固化進程中。

冷戰末期戈爾巴喬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執政階段,蘇聯便已開始大規模的全球戰略收縮。1987年,戈爾巴喬夫宣布將“實現以前曾提出的撤銷外國軍事基地的主張,把軍隊撤回本國”。蘇聯將海外軍事部署逐步回撤,并停止了遠洋大規模演習和海軍航空兵的遠洋飛行。部署在亞太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被撤回至鄂霍次克海和堪察加半島。蘇聯的海洋安全戰略,由遠洋進攻轉變為近海防御。蘇聯解體后,由于財政困難、軍費短缺,太平洋艦隊大規模精簡人員和裝備。90年代十年間,太平洋艦隊總人數裁減至6萬左右,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也減少了一半。兩艘“基輔”級航母“明斯克”號和“諾沃羅西斯克”號被迫提前退役,并被低價轉賣。此外,俄羅斯不斷縮減駐扎在越南金蘭灣的海軍規模,從冷戰結束時的170艘艦艇削減至90年代末的70艘,并于2001年最終放棄了金蘭灣基地。俄羅斯戰略力量從此撤出東南亞,退守東北亞一隅。

隨著蘇聯在東亞海域的戰略收縮,美國開始積極構建其在該區域的單極海上霸權。在東北亞,美國繼續維持其駐日韓的海軍與海軍陸戰隊部署,并推動美日、美韓聯盟的強化。在東南亞,雖然1992年美國被迫放棄了位于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但其很快找到了前沿部署的替代性選擇——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1992年7月,美軍“西太平洋后勤指揮部”在新加坡開始正式運作。以新加坡為基點,美國海軍構建起新的東南亞前沿存在體系,先后與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簽訂協議,取得了在東南亞海域多個基地港口的準入權和相關設施的使用權,從而保障了其海軍艦艇在東南亞的駐泊和補給。這種非直接駐軍的模式,成為美國海上力量在東亞海域前沿存在的新形式,增強了美國對東亞海域的控制能力。

在加強海上軍事存在和鞏固制海權的同時,美國還強化了自身的海權戰略。冷戰后,美國頒布了“由海向陸”系列海洋安全戰略文件。在美國成為東亞唯一海上霸主的背景下,這一戰略的出臺在地緣政治層面標志著美國海權勢力進一步向前推進,開始由固守西太平洋轉向對東亞大陸邊緣地帶的戰略擴張。在這一戰略理念的指導下,美國在東亞將大陸沿海地區視為海軍主要作戰地域,更加注重前沿軍事部署和力量投送能力的強化。美國大力增強第7艦隊的力量,推動海軍力量重心向亞太的轉移。1998年,美國海軍“小鷹”號航空母艦入駐日本橫須賀基地,成為其唯一常駐海外的航母。美國的超強海軍實力及其護持海上霸權的戰略實踐,推動了后冷戰時代東亞海域單極霸權格局的鞏固和強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從東亞海權格局演化看中國的有限海權原則

喜歡 (3)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