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克無疑是值得后世穆斯林尊重的。但是他對伊斯蘭教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其淵博的宗教學識,而不是像中國穆斯林所傳說的那樣率領士兵一路東行,到今天的新疆一帶來傳播伊斯蘭教。當地穆斯林關于加法爾·薩迪克的傳說,無論是其發生的時間,還是具體事跡,都與真正的第六伊瑪目無法吻合。也就是說,加法爾·薩迪克麻札里埋葬的,并不是第六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克。
后人根據考證,一般認為這座麻札大約建成于公元12世紀,也就是新疆地區第一個伊斯蘭教王朝——喀喇汗朝戰勝信仰佛教的于闐那段時期。喀喇汗朝的軍隊確實與于闐的李氏王朝在尼雅河畔有過一場決定性的戰爭。[5]據此推測,應該有早期的穆斯林在這場戰爭中犧牲,被就地安葬在附近。因而,我們可以推測麻札里確實埋葬著殉教者,而且很可能是領導這場戰爭的首領。不過,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第六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克。
喀喇汗朝的主體是突厥語系的游牧民族,之所以皈依伊斯蘭教,與當時中亞薩曼王朝的影響密不可分。[6]在現有對薩曼王朝的研究中,多顯示這個王朝以波斯人為主體,崇尚波斯文化,但是尊奉的是伊斯蘭教遜尼派,推行的是哈乃斐派教法。在受到薩曼王朝影響而皈依伊斯蘭教的喀喇汗朝的土地上,一座埋葬著此前殉教者的陵墓卻被附會成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克的陵墓,并最終發展成為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原因究竟在哪里?目前的資料和研究無法向我們顯示這段歷史的全部面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和田地區,除了最大的加法爾·薩迪克麻札之外,還有以什葉派的第四伊瑪目到第十二伊瑪目命名的九座麻札。[7]雖然這些麻札不可能是什葉派諸位伊瑪目的陵墓,但是為什么它們會如此密集地出現在這里,或許正體現出伊斯蘭教在傳入中國過程中多來源、而非單一來源的典型特征。而揭示中國伊斯蘭教如何在域外影響下兼容并蓄地發展出今天的形態,或許是學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當然,除了這些托偽的麻札,南疆還有大量真實的麻札,比如薩杜克汗麻札、阿帕克和卓麻札等等。對新疆地區伊斯蘭教歷史的追溯,也許并不能僅限于早期來自薩曼王朝的影響,之后來自中亞的蘇非派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
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對麻札的歷史及其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但是,我們得出這座麻札里安葬的并不是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克的結論,并不會影響這座麻札在穆斯林中間的威望。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有來自新疆各地的穆斯林前來此地拜謁。當地穆斯林中間更是傳說,只要虔誠的來此朝拜七次,就等于去麥加圣地一次。可以說,加法爾·薩迪克雖然沒有埋葬在這里,但是他卻以這種方式在中國穆斯林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三
我們把眼光從路上絲綢之路轉向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會發現雖然距離遙遠,但加法爾·薩迪克麻札并不是一個特例。由于早期的穆斯林來華,多從商業貿易口岸而入,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也留有類似的清真寺、圣墓等早期穆斯林留下的遺跡,還有與此相關的豐富的歷史傳說。
關于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以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為標志。但是根據學者的研究,在此之前,東南沿海商埠——比如廣州,就已經有外來穆斯林生活和居住。在廣州,就留有懷圣寺、懷圣寺塔和宛葛思墓等早期中國伊斯蘭教遺跡,且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清真寺、 最古老的清真寺塔建筑和最為古老的清真先賢墓。[8]
據中國穆斯林的民間傳說,先知穆罕默德的舅父宛葛思曾在唐貞觀年間被派到中國傳教。他在廣州城西今光塔街建造了一座清真寺,作為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因寺內建有高塔一座,被稱為光塔寺。這座塔既有“五鼓登絕頂呼號”、即喚禮之用,又被用來“祈風信”,并“夜則燃火、以導歸帆”。據稱,為懷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該寺改名為“懷圣寺”,此塔也被稱為“懷圣塔”。宛葛思在廣州去世后,門徒將他葬在廣州城北桂花崗。墓室呈上圓下方的拱形,形如懸鐘,墓里如有響聲,語聲相應,移時方止,因此既俗稱“回回墳”,又稱“響墳”。廣州解放后該墳正式改稱為“清真先賢古墓”。
作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城,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享譽世界,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馬可波羅游記》記錄此地“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而自遙遠的馬格里布而來的伊本·白圖泰,則記載此地織造錦緞和絲綢,“房舍位于花園中央”,“穆斯林單居一城”。今天這里關于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早期遺跡依然隨處可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坐落于城市中心的清凈寺,以及泉州郊區的靈山圣墓。據明代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靈山條》載,唐武德年間(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于此。按照這一說法,民間傳說靈山墓中埋葬的就是穆罕默德先知派來的兩位賢士。
廣州懷圣寺、回回墳,以及泉州的清凈寺、靈山圣墓,其傳說的來歷都與早期來華的穆斯林有關。關于懷圣寺的歷史,學界一直有唐建說和宋建說之爭[9]。而對于回回墳中安葬之人是否確實為圣人舅父宛葛思,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亦有遠赴阿拉伯地區留學的中國穆斯林學者,試圖從當地文獻中對這一人物的身份進行考證。關于宛葛思來華的時間,則有隋開皇中、隋開皇七年、唐貞觀初年等不同說法。迄今為止,并沒有確鑿的證據確認廣州清真先賢墓中人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親屬關系。有學者從阿拉伯史書中考證指出,作為先知舅父的艾布·宛葛思終生未到過中國。更有學者認為,公元904年,唐王任命的寧遠將軍艾卜·我葛仕(宛葛思之別譯)為中國穆斯林所熟知,此人被誤傳為先知的親屬宛葛思。[10]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域外穆斯林與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