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俗話說傻人有傻福,那反過來高智商就意味著不幸?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我們的看法是天才往往受焦慮、挫敗感和孤單困擾。想想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艾倫·圖靈(Alan Turing)、麗薩·辛普森(Lisa Simpson)——他們就像一顆顆孤星,但即使在他們燃燒最耀眼的時刻也倍感孤獨,正如海明威曾說的那樣:“聰明人擁有幸福——這樣的事我幾乎從未遇到。”
這似乎只是關于一小部分人的小問題——但是它可能會給很多人帶來啟發和影響。我們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高學術智力。盡管存在很多眾所周知的缺陷和局限性,智商測試仍然是衡量認知能力的主要方法。我們在大腦訓練和認知提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試圖提高參與相關測試的分數。但是,假如對才能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場徒勞呢?
早在近一百年前就有人嘗試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在那時,美國爵士樂正處于黃金時代,智商測試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開始引起關注。此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征兵中心,智商測試已得到驗證,1926年,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決定用智商測試來找出天才兒童,并對他們進行研究。
通過對加利福尼亞州各個學校的地毯式搜索,他挑選出了15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小學生,其中80人的智商超過170。這些學生后來被稱為“特曼神童”。時至今日,對他們人生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和預期一樣,很多“特曼神童”都獲得了財富和名聲——最著名的是杰西·奧本海默(Jess Oppenheimer),20世紀50年代經典情景喜劇《我愛露西》(I Love Lucy)的作者。的確,當他的電視劇在CBS電視臺上播出時,“特曼神童”們的平均薪水已經是普通白領平均薪水的兩倍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達到了特曼的期望——有很多人選擇了比較“平凡”的工作,如警察、船員、打字員等。因此,特曼總結道,“智力和成就之間并沒有完美的相關關系”。此外,高智商也沒能讓他們過得比常人更幸福。在他們一生之中,離婚、酗酒和自殺水平和國家平均水平大致相當。
當“特曼神童”步入晚年時,他們故事的寓意——高智商并不等同于更好的生活——已經被人們重復了無數遍。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高智商頂多讓你的生活滿意度與常人無異;而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會說實際上意味著你懷才不遇壯志未酬。
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擁有高智商,就必然要遭遇磨難,盡管一些流行的觀點這樣認為。但這確實令人困惑。為什么從長期來看,卓越的智商并沒有帶來應有的回報呢?
沉重的負擔
一種可能是,知道自己是高智商反而變成了束縛自己的鎖鏈。的確,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者請那些仍在世的“特曼神童”回顧他們過去80年人生中的大事。他們不僅沒有從自己的成功中感到滿足,反而感覺自己似乎沒能實現年少時曾經被賦予的期望,并深受這種失敗感折磨。
這種負擔——特別是再加上他人的期望——往往是許多天資兒童的共同困擾。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難過的案例便是數學神童蘇菲亞·尤瑟夫(Sufiah Yusof)。她在12歲時被牛津大學錄取,卻中途退學,當了一名服務員。后來她成了一名應召女郎,邊做愛邊背誦數學公式來取悅客人。
在學生酒吧和網絡論壇上常常聽到另一種抱怨:聰明的人對這個世界的缺點看得更加清楚。與目光狹隘的普通人不同,聰明人時刻保持清醒,為人類的現狀感到痛苦,或是為其他人的愚蠢感到悲憤。
事實上,持續的擔憂也許是高智商的標志——但其原因并非是那些書齋式的哲學家們所想象的那樣。加拿大麥克埃文大學(MacEwan University)的亞歷山大·潘尼(Alexander Penney)就各種各樣的話題,對學校里的學生進行了采訪。他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學生的確更容易感到焦慮。而有趣的是,他們的大多數煩惱都是日常瑣事。
高智商學生更可能重復一段令人尷尬的對話,而不是問一些“宏大的問題”。“事實并不是他們的擔憂就更加深刻,而是他們擔憂的東西更多,擔憂的程度也更深。”潘尼說道,“如果某件消極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就會比別人想得更多。”
進行進一步研究時,潘尼發現這也許和語言智力有關——即智商測試中以文字游戲形式進行的測試。相比之下,這些擔憂和與空間有關的智力關系要小一些(事實上,空間智力似乎能減少焦慮程度)。他認為,高超的口才可能讓你更容易把焦慮變成語言,并進行再三思考。不過,這未必是一個缺點。“也許他們比常人更擅長解決問題。”潘尼說道——這或許能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
心理盲點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卓越的智商并不等同于明智的決策。事實上,在有些情況下,高智商反而會讓你的選擇更加愚蠢。
過去十年間,多倫多大學的基斯·斯塔諾維奇(Keith Stanovich)一直在設計有關理性的測試,他發現,公正、無偏見的決策往往和高智商無關。由于存在“主關偏見”——即我們在搜集信息時往往會進行特定的選擇,以此來加強我們此前的觀點。
在進行辯駁時,更明智的做法是將你自己的假設置于一旁——但斯塔諾維奇發現,聰明的人做到這一點的可能性并不高于智商只有平均水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