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是全部。事實上,那些在標準認知測試中名列前茅的人往往更可能存在“偏見盲點”。雖然他們非常擅長批評他人的錯誤,卻更難認清自身的缺陷。
此外,他們還更容易陷入“賭徒謬誤”中去——即一枚硬幣落地時,如果頭十次都是正面朝上,第十一次就更可能是反面朝上。在輪盤賭游戲中,如果玩家連續得了一連串黑色,就會計劃接下來押紅色,而這一謬誤會導致他們滿盤皆輸。
此外,它還可能使股票投資者在股票價格見頂之前就將股票拋出——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好運遲早都會用光的。
很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更傾向于依賴直覺,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有那么多門薩會員相信超自然現象的存在,這也是很多智商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幾率是普通人兩倍的原因。
的確,斯塔諾維奇發現社會各個階層都存在這些偏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理性障礙’現象——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卻依舊會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他說道,“那些宣傳反對疫苗接種、在網絡上傳播虛假信息的人往往智商很高,并受過良好教育。”顯然,聰明的人也可能被危險而愚蠢的誤導。
那么,如果高智商沒法保證我們做出理智的決策,獲得更好的生活,我們應該依靠什么?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伊戈爾·格勞斯曼恩(Igor Grossmann)認為,我們應當將目光轉向一個古老的概念:“智慧”。他的方法可能乍看之下并不怎么科學。“智慧這一概念本身就很虛無縹緲,”他坦言,“但如果你看一下智慧的定義,很多人都會同意,它形容的是能夠做出正確的、沒有偏見的決策的人。”
在一項實驗中,格勞斯曼恩向志愿者們展示了一些社會困局——從我們如何處理克里米亞戰爭,到華盛頓郵報專欄“親愛的艾比”(Dear Abby)中闡述的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危機。
在志愿者們進行交談的同時,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會對志愿者的推理和偏見進行評判:他們的論點是否全面,參選人是否能承認自身知識的局限——即“理智的謙遜”——他們是否會忽略不符合自己理論的重要細節等。
結果是,獲得高分意味著將來生活滿意度更高,人際關系質量更好,以及最重要的是,焦慮和重復思考較少——這些似乎都是典型的傳統意識里的聰明人所缺乏的素養。
明智的推理能力甚至能讓人活得更長——那些獲得高分的志愿者在實驗進行的數年間死亡幾率更低。關鍵是,格勞斯曼恩發現,智商和這些衡量因素都沒有什么關系,高智商顯然也不意味著更高的智慧。“聰明人可能會很快作出論證,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但他們采取的方式也許帶有嚴重的偏見。”
后天智慧
未來的雇主們很可能對這些能力進行測試,以取代智商測試。谷歌已經宣布計劃對候選人的智力謙遜程度等方面進行測試,而不僅僅是考察他們的認知能力。
幸運的是,不管你的智商是多少,智慧可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堅定地相信,智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格勞斯曼恩說道。他指出,當我們以他人為重的時候,就很容易放下我們的偏見。
他發現,如果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用“他”或“她”來代替“我”),就能創造出必要的情緒距離, 減少自己的偏見,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辯駁。今后的研究將有望可以發現更多類似的小技巧。
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人們承認自身的不足。如果你終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智力帶來的光環之下,你就很難接受你的智力實際上在蒙蔽你的決策這一事實。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最智慧的人也許正是那些能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
文/大衛·羅伯森 來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