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勝利日閱兵準備(2019年5月9日)期間,在敘利亞作戰中駕駛蘇-25SM攻擊機被擊落的羅曼-菲利波夫少校被人們重提。羅曼-菲利波夫少校的犧牲非常慘烈,他駕駛的蘇-25SM是在低空飛行時,被敘利亞極端分子使用的便攜式導彈擊落,被武裝份子包圍后自殺身亡。從公開的視頻可以看出,這架蘇-25SM在被擊落時,沒有做出規避動作并釋放干擾,似乎沒有發現紅外制導的導彈在靠近。
蘇-25的類似案例早在俄格戰爭中就出現過(2008年俄格戰爭暴發后,俄空軍在5天內就損失了3架蘇-25),在2014年爆發的俄烏沖突中,也接連被烏“民間”武裝部隊擊落。在具備明顯空中優勢的前提下,蘇-25仍被頻繁擊落說明俄軍在應對未知地域防空威脅時能力不足,更說明了蘇-25并不具備成熟或完整的導彈來襲告警系統。顯然,戰場的失利給俄軍敲響了一記警鐘,俄軍開始意識到導彈來襲告警系統的重要性,并在后續的航空裝備發展中予以重視。
一、被擊落的蘇-25SM導彈來襲告警系統沒工作?
俄羅斯蘇-25攻擊機目前主要有蘇-25SM和蘇-25SM3兩種改型。在敘利亞被擊毀的蘇-25SM是蘇-25的重大升級型,換裝了能夠應對地面威脅的“額爾齊斯河”M防御系統,該系統由L-150“蠟筆”雷達告警接收機(與蘇-27SM相同)和導彈紫外來襲告警系統組成,能夠自動投放箔條/紅外誘餌彈,對來襲導彈進行干擾。
俄格戰爭中被便攜式防空導彈擊中發動機的蘇-25。該機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易損性,因此可以如圖一樣,被擊中右側發動機后返回基地。
將敘利亞作為練兵場,以消除武器庫存為目的得俄軍,在蘇-25SM的武器庫中使用了大量的非制導武器,導致飛機需要降低高度到5千米以下來提高攻擊準確性,同時也將自己暴露在神出鬼沒的便攜式防空導彈射程中。從視頻中看出,來襲導彈為便攜式紅外制導防空導彈,L-150“蠟筆”雷達告警接收機不會給出威脅提示,同時應發揮作用的導彈來襲告警系統可能暫時罷工或發生了漏警,未能提示飛行員進行規避并自動釋放干擾。
蘇-25SM3同樣參與了敘利亞作戰,該機型于2016年確定升級方案,2017年開始陸續交付部隊,但還未形成規模。蘇-25SM3配備了SVP-24-25瞄準-導航系統、SOLT-25新型光電瞄準系統;重點改進了機載自衛系統——加裝“維捷布斯克”防御系統(該系統此前已裝配至米-8AMTSh、米-8MTV-5和卡-52直升機上),該系統由雷達告警接收機、導彈紫外告警系統和箔條/紅外誘餌彈投放設備組成。雖然蘇-25SM3結構空間有限,沒有安裝可干擾紅外導彈引導頭的紅外或激光束設備,但整體的防御能力還是得到明顯提升。“維捷布斯克”系統可自動識別和定位危險目標,并將定位數據傳輸至武器系統。此外,蘇-25SM3增加了更多制導武器和反輻射導彈的掛載能力,可以有更多機會在防區外完成任務。
升級后的蘇-25SM3攻擊機
二、美軍A-10C裝備了AN/AAR-47導彈來襲告警系統
美軍同類型的攻擊機A-10A在裝備初期擁有與蘇-25同樣慘重的經歷。海灣戰爭中,美軍有不少于4架被防空火力直接擊落,不少于2架被擊傷。美軍飛行員在海灣戰爭回憶錄中寫到,由于雷達告警接收機和導彈來襲告警系統工作不穩定,所以美軍飛行員更多依靠編隊內所有飛行員共同目視觀察是否有防空導彈威脅(在白天發射的防空導彈有明顯的羽煙,在夜間發射的則有明顯的發動機火焰)。戰場的磨練使美軍對機載防御系統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開始對A-10進行升級,在伊拉克戰爭后的2007年,美軍將加裝AN/AAR-47導彈來襲告警系統后的A-10C派往伊拉克。
被紅外導彈擊傷右側發動機的A-10。良好的抗損能力使該機在這種情況下仍能返回基地
AN/AAR-47是一種被動導彈接近告警系統,通過探測導彈發動機相關輻射來警告威脅接近,系統的檢測算法能夠區分非接近輻射源,并自動啟動箔條/干擾彈投放。AN/AAR-47系統的使用對象是直升機和運輸機這種慢速平臺設計,A-10的飛行速度不高,接近于運輸機,故也可裝配該系統。AN/AAR-47系統中使用的紅外傳感器超過四個,為進一步提升自防御能力,美國在該系統中添加了激光告警功能。
A-10C上裝配的AN/AAR-47系統。如果想從外觀上分辨A-10A與A-10C,最明顯的地方之一就是A-10C的尾部和翼尖安裝的AN/AAR-47導彈來襲告警系統。事實上,A-10A升級為A-10C的計劃主要內容并未包括加裝該系統,但從諸多照片看,美空軍在實際機隊改造中,最終為A-10C飛機加裝了該系統
在A-10C服役后,還沒有正式消息確認過A-10C被擊落。當然這也與美軍的空中優勢巨大且更傾向于使用昂貴的精確制導武器有關。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俄軍提升作戰飛機導彈來襲告警能力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