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日本GDP與創新力反向發展之謎

科技 sean 22847℃ 0評論

富士山

日本是“二戰”后少數邁入高收入社會的國家之一。對日本經濟及其創新能力,長期以來我們看到一些矛盾現象:一些日本消費品牌被國外企業并購,但日本企業在很多領域仍掌握關鍵技術;日本有形資產(房地產、股市等)價格泡沫破滅,而無形資產(高質量發明專利、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代表的基礎研究)仍在快速積累;日本經濟增長近30年來陷入困境,但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在大國中位居前列并仍有提升。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創新能力的特點、成因、啟示。

日本創新力再審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總體走下坡路,企業效益下滑,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政府負債率高企,人口老齡化。1990年-2016年,日本GDP占全球的比重從12%降至8%,貿易占全球的比重從6%降至4%。1995年有149家日本企業進入世界500強,2017年只剩51家。一些曾經全球領先的日本消費電子品牌紛紛陷入困境,近年來,夏普面板和家電、東芝白色家電、東芝電視、三洋白色家電、NEC和富士通的個人電腦等業務分別被臺灣鴻海、美的、海信、海爾、聯想等企業收購。存儲器行業中的日立、爾必達、東芝分別被西部數據、鎂光、貝恩資本三家美國企業收購。除了電子制造業喪失優勢之外,日本更是錯失近20年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兩次技術革命機遇,全球互聯網龍頭企業主要在中美兩國,基本沒有日本企業。

日本真的在失去創新能力嗎?并沒有。近30年的經濟低谷中,日本創新能力仍在快速增強,最突出的表現是基礎研究大幅進步。2000年-2016年的17年,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并且都是科學獎。2001年日本第二期五年《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目標時,懷疑者甚眾,而現已實現過半。獲獎者都是在日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日本人,不是外國移民。除了日本,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明確提出諾貝爾獎數量目標,這體現了極強的自信。考慮到從研究到獲獎的滯后性,日本20世紀80年代提出“科技立國”戰略,2000年后諾貝爾獎數量爆發,表明日本原始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

從資金投入、科研人員、創新型企業等各個角度看,日本創新能力都在持續積累。1996年-2015年,日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GDP)從2.69%增至3.28%,高于中國(同期從0.56%增至2.07%),也高于美國(從2.44%增至2.79%)。2015年,日本每百萬人中有研發人員5230人(5‰),中國只有1180人(1‰)。湯森路透評選的全球創新百強企業中,2017年日本以39家企業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國36家企業,中國只有華為一家。

日本發明專利質量較高,并且能切實轉化為收益。發明專利授權率(授權數/申請數)近年來在60%左右,2013年峰值超過84%,而中國目前只有20%-30%,和日本1990年之前水平相當。2016年,全球有效發明專利共約1180萬件,日本以266萬件位居全球第一,是中國的兩倍有余。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只有美國和日本是技術凈輸出國, 2016年日本知識產權使用費順差接近200億美元,而中國是228億美元的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

GDP和創新力為何反向

日本一方面經濟增長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創新能力在持續增強。這種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又會導致何種結果?

專利增長

一是日本企業選擇性地退出一些領域,或被動或主動。從被動退出看,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對海外市場依賴度高,一旦發生不利沖擊,企業只能“斷臂自保”。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后,索尼、日立、松下、東芝、富士通、NEC等大公司都大幅虧損。2006年以來,東芝押寶核電產業,收購了美國西屋電氣成為全球最大核電設備企業,但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故后全球核電產業停滯,東芝大幅虧損,財務造假,為避免退市不斷出售資產,相繼賣出了家電、醫療設備、存儲器等部門。

對日本企業而言,這大多是股權交易和財務行為,例如,東芝出售存儲器業務,只是將49.9%的股權賣給貝恩資本換回現金,東芝還繼續持有40%的股權,相關的知識產權和技術能力并沒有流失。此外,日本大企業大多高度多元化,出售的只是一部分業務,保留了前景好的部門。

電子產業是日本經濟結構調整的典型。隨著韓國、中國以低成本優勢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日本與其和新興經濟體打價格戰,不如主動從競爭激烈的終端消費品轉向高附加值的中間產品。由于這不直接面對消費者,日本企業的公眾存在感越來越低,但產業鏈控制力實際上仍然很強。在核心零部件、材料裝備等上游環節,日本企業一直有領先優勢。例如,松下目前是特斯拉汽車電池的主要供應商,日立的電力、工業和交通設備競爭力突出。

再如,日本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影響之大,要甚于中東國家對原油市場的影響。東京電子是全球主要的半導體設備商,日本信越和勝高兩家企業占全球硅材料市場份額一半以上。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國內產能快速擴張,對相關設備和原材料的需求加大。2016年以來,全球硅片價格大幅上漲,價格壓力傳導至CPU、存儲器、電子產品等下游環節。智能手機是重要居民消費品之一,2017年價格漲幅較大。根據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017年通信價格漲幅明顯高于總體價格水平,加劇了通脹壓力。

二是術業有專攻。隨著日本接近全球技術前沿,很多領域的競爭可能已經到了“拼天賦”的階段。由于制度、文化、資源稟賦等因素,一個國家不可能擅長所有產業。日本以終身雇傭、年功序列等為特征的勞動制度,導致勞動力市場相對僵化,這顯然不適應人才頻繁流動、新產品快速迭代的互聯網行業。日本大企業主導性強,初創小企業活力相對不高,這也不利于顛覆式創新頻出的互聯網行業。從產業組織角度看,日本企業傾向于上下游一體化,水平分工較少,這種模式適合大企業主導的傳統汽車產業,但不適合高度模塊化、標準化、易運輸的電子制造業,而臺積電、富士康等代工企業的崛起正是抓住了分工深化效率提升的機遇。在單一民族、國民性等文化傳統因素作用下,日本人精益求精,注重工匠精神,這適合長期積累、持續改進的研發工作,而不擅長經常變軌的領域,例如,在硅片、碳纖維等需要高度提純、不斷優化的材料產業,日本有顯著優勢。

在軍工領域,雖然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被非軍事化,但實際上是走了“寓軍于民”的道路,隱含著很強的軍工研發生產能力。日本沒有獨立的軍工企業,但很多大型企業都有半軍半民的子公司,甚至直接從事軍品業務,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小松制作所、住友重工等。這些企業能夠研制多種武器裝備,有些居世界領先水平。波音787作為最先進的民用飛機之一,很多零部件來自日本,包括使用碳纖維材料的機翼和機身,以及發動機中的一些關鍵部件。有研究認為,一旦放松對日本的軍事管制、允許其出口軍火,它能很快實現從民品到軍品的生產能力轉換,占領全球艦艇、飛機、導彈、核武器等軍品市場的很大份額。

三是一些旨在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總體來看,雖然產業政策對日本經濟追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它對創新的影響并不確定,尤其是產業組織政策,甚至不乏失敗案例。例如,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日本是全球DRAM存儲器市場霸主,NEC、日立等企業都曾是龍頭企業。面對韓國三星、海力士的競爭,日本政府推動日立、NEC和三菱的存儲器部門合并,1999年成立了爾必達,成為日本唯一的DRAM企業,但爾必達最終在2012年被美國鎂光收購。日本政府曾發起了大量產業聯盟、研發合作計劃,都沒有逆轉存儲器產業下滑,現在日本企業已基本失去了存儲器市場。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日本GDP與創新力反向發展之謎

喜歡 (1)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