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1、何謂Argo?
Argo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的縮寫,即“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俗稱“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如同陸地上的氣象站組成的天氣預報觀測網一樣,單個的浮標相當于一個探空氣球,而世界大洋上分布廣泛的Argo浮標就組成了覆蓋全球的實時海洋觀測系統。
2、國際Argo計劃
國際Argo計劃是在1998年由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海洋科學家提出來的,并得到1999年世界海洋觀測大會(OceanObs99)的認可。該計劃設想用5-10年時間,在全球無冰覆蓋的深海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個由衛星跟蹤的剖面漂流浮標(即“Argo剖面浮標”),總計為3000個,組成一個龐大的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稱“核心Argo”),旨在快速、準確、大范圍地收集全球海洋0-2000m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浮標的漂移軌跡等資料,以提高氣候預報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如颶風、龍卷風、臺風、冰暴、洪水和干旱等)給人類造成的威脅。
3、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
2000年正式啟動的國際Argo計劃,在美、日、法、英、德、澳和中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團體的共同努力下,已經于2007年10月在全球無冰覆蓋的開闊大洋中建成一個由3000多個Argo剖面浮標組成的實時海洋觀測網(稱“核心Argo”),用來監測全球0~2000米水深范圍內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海流,幫助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高防災抗災能力,以及準確預測諸如發生在太平洋的臺風和厄爾尼諾等極端天氣/海洋事件等。這是人類歷史上建成的唯一一個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系統,止2012年11月已經累計獲得了100萬條溫、鹽度剖面,比過去100年收集的總量還要多得多,且觀測資料各國免費共享。這不僅是海洋觀測技術的一場革命,更是觀測網共建共享、人類和諧共存,體現“劃時代”意義的一次偉大實踐。目前,國際Argo計劃正從“核心Argo”向“全球Argo”(即向季節性冰區、赤道、深海、邊緣海和西邊界流海域,以及生物地球化學等領域)拓展,最終會建成一個至少由4000個Argo剖面浮標組成的覆蓋水域更深厚、涉及領域更寬廣、觀測時域更長遠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
4、中國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
中國于2002年正式加入國際Argo計劃,并部署建設中國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截止2015年底,我國已經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布放了約350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仍有130多個在海上正常工作;建立的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能按照國際Argo指導組和Argo資料管理小組的嚴格要求,獨立完成剖面浮標資料的實時/延時質量控制,使我國成為9個有能力向全球Argo資料中心實時上傳觀測數據的國家之一;從2003年起主動承辦了多次國際Argo會議,承擔起作為國際Argo計劃成員國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贏得了國際Argo組織的贊譽,成為國際Argo計劃中的重要成員國。中國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已經成為全球海洋觀測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北斗剖面浮標的推廣使用,中國Argo計劃將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等區域海洋觀測網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