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苦難記憶
聞一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描述十月革命之后蘇聯在烏克蘭的各種舉措,剖析了烏克蘭在蘇聯國家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揭開歷史的“紗布”,露出來的卻是血淋淋的過往。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烏克蘭人只是處于大國夾縫之中,即便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后,有了民族的認同,他們也沒有辦法建立國家,大俄羅斯主義已經深植于蘇聯領導人的意識之中。
即便烏克蘭作為獨立的加盟共和國,也必須要服從于蘇維埃中央和俄羅斯的利益。在蘇聯建立之后的20年間,烏克蘭深深地嵌入到了蘇聯歷史之中,尤其是不斷出現的饑荒,構成了烏克蘭人的苦難記憶。
作為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成為一個國家,但是,基輔與莫斯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那么和諧,相反,烏克蘭只是蘇聯的邊疆地帶。在蘇聯建國的過程中,烏克蘭承擔了血與火的代價。烏克蘭是內戰的戰場,除了鄧尼金的白軍之外,還有馬赫諾的起義軍,戰爭過程中暴力不斷螺旋上升,普通民眾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契卡”在烏克蘭的肅反以及余糧征集制,對烏克蘭來說是一場浩劫。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兩位蘇聯軍政領導人的意見并不合,烏克蘭首先成為他們個人政爭的角斗場。在革命建國的思維之下,糧食的供應關系到政權的穩定,在蘇聯領導人的思維中,烏克蘭是有糧食的,之所以征繳不上來,是因為富農、資產階級分子的破壞,為了對付革命的敵人可以使用非常手段。
所謂的余糧征集已經完全扭曲,成為把所有的糧食都要征繳上來。即便列寧知道這種殺雞取卵的征糧方式是不道德的,那又怎么辦呢?必須要保證蘇聯紅軍的生存,還有就是城市居民的吃飯問題,為了政權的生存而要犧牲掉烏克蘭的農民。無論列寧時期還是斯大林時期,烏克蘭頻頻遭遇大饑荒,數百萬人被餓死,這片肥沃的黑土地居然無法養活自己的人民。
當烏克蘭成為獨立國家之后,這些苦難記憶就成為激發民族主義的作料。烏克蘭的內亂不只是國家內部的意見分歧,而是一場具有地緣政治意義的長期沖突。
如聞一先生所言,“這里的沖突不是擦槍走火的沖突,不是小打小鬧的示警沖突,而是爭奪生存空間的血肉拼搏,是重分世界政治地圖的槍炮對壘,是孕育更大謀劃的硝煙彌漫。”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大小俄羅斯的千年恩仇